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长铺 >正文

长铺镇:移风易俗出新招 文明乡风进农家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司舜   时间:2022-05-14 10:52:39   

  宿松融媒讯 不收礼、不待客、不备酒席、不搞迷信……这是安徽宿松县多名老人不约而同刚刚立下的遗嘱,要求子女们在他们去世之后简办葬礼,不攀比不浪费不给亲朋添负担。“想通过遗嘱告诫孩子们,虽然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不能丢。”其中一位老人说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葬礼简办立遗嘱

  5月7日,在长铺镇荆安村,记者见到唐先立、曾记保、唐火旺三位老人,他们手中都拿出一份手写的遗嘱,希望子女遵办。

  “几年前,我就第一个交出棺材,我对我的养女说,骨灰撒掉,不收礼金、不摆宴席。”今年69岁的唐先立一生未曾娶亲,抱养了一个女儿,女儿对他非常孝顺。唐先立也是一名党员,虽然一字不识,但性情豁达、通情达理,他说,他还要奉劝其他老人也这样去做。

  记者看到,唐先立老人的遗嘱共有六条,其中第二条内容是“去世走后,不要披麻戴孝,每人佩戴黑袖章即可。不要焚烧纸钱,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空气污染”;第三条内容是“丧事从简,不收礼、不待客;防止铺张浪费,至亲吊唁大锅饭,亲朋好友一律不收礼”。第一条、第四条和第五条内容是告诫子女不要悲伤,以后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多念及骨肉之情,互相谦让和睦相处。唐先立说,不能给女儿添麻烦,他希望女儿一家相亲相爱,这就非常欣慰了。遗嘱的第六条内容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幸福家庭,要教育孩子时刻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初心,用好党的方针政策。”唐先立说,这些遗嘱内容都是自己口授,由女婿代写的,得到女儿女婿的支持。

  大操大办没必要

  在长铺社区,记者见到徐方亮老人,在与老人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他身体硬朗,走路沉稳,语言表达思路清晰。每天都要走上几公里,一点都不像82岁的老人。“我心态好,身体也好。”徐方亮自豪地说。

  老人身体这么硬朗,老年人又忌讳谈生死,为什么会想到立遗嘱呢?徐老解释说,虽然身体不错,但毕竟年龄大了,用老话说就是“今天脱鞋可能明天不一定能穿上”,担心有些话不提前说,到时会给子女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在徐方亮老人看来,如果风光大葬,子女们脸上是有面子了,但花那么多钱太浪费,不值得,而且亲戚朋友随礼金也是负担,大家都会很累,这种风气不应该再蔓延下去。与其死后大操大办,不如趁老人在的时候给一杯热水喝。

  徐方亮是宿松县第一批“新乡贤”,“清清爽爽、没有负担,多好,人情味也更加浓厚。”徐方亮说,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他一定要带好头,不让亲人朋友把太多的时间和经费浪费在亡者身上,他希望为移风易俗做出榜样。

  勤俭节约不能忘

  今年74岁的徐正保老人退休之后一直在长铺镇关工委任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他立遗嘱的原因之一,把“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传递下去。

  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徐正保一家分到了8多亩土地,人勤地高产。经过夫妻俩的辛勤耕耘,他家的油菜单产比别人家的高出不少,成为远近闻名的勤劳致富家庭,当时还被多家媒体报道。

  随着经济条件好转,徐正保在集镇上开店,生意也做得不错,客户络绎不绝。后来,还是依靠勤劳俭朴,成为当地最早“富”起来的村民之一。

  “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从苦日子里来的,不能忘本,不能忘了勤俭节约的‘传家宝’。”每次家庭聚会,徐正保都会向子女们重复这句话。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一旦确定,便很难改变。长铺镇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思想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陋习。同时,让新乡贤们加入志愿宣传分队,现身说法,取得良好效果。徐正保最近就应邀到各个村民小组的“夜校”中给群众授课,宣讲移风易俗的好处。

  目前,长铺镇各村、社区已全面覆盖“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经过长时间、高频率的宣传和引导,越来越多的基层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带头移风易俗,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成为标杆。群众的负担减下来了,社会的风尚树起来了,文明之风也扑面而来了。(融媒体记者 司舜)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