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频道】宿松:“警示横幅”织密防骗网
近日,宿松县各居民小区门口、垃圾投放点、广场舞广场等人群密集处,一批“接地气”又直击痛点的反诈骗警示横幅引发关注。这些标语并非噱头,而是宿松县公安局反电诈中心联合基层派出所从真实案例中提炼的“防骗密码”,更成为降低电诈案件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挂横幅是要让居民真正‘看得进、记得住’。”宿松县反电诈中心民警张爱明介绍,每条标语都源自辖区真实案件:有老人因“高息理财”被骗走养老钱,有年轻人陷入“网恋投资”陷阱……民警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提炼案例中最具警示性的细节,用“大白话”拆解诈骗套路。比如“冒充客服退款,先转保证金就是骗”,直指近年高发的“售后诈骗”漏洞;“冒充领导借钱,先打电话核实再转账”,则精准对应“熟人诈骗”的典型手段。
警示横幅的“精准投放”,让防骗意识融入居民日常。宿松县公安局反电诈中心与城区派出所将横幅设在辖区早晚高峰车流密集的小区出入口、居民每日扔垃圾必经的分类投放点、广场舞队伍聚集的小广场等“高频接触点”。“早上上班、晚上倒垃圾都能看见,时间长了自然就记在心里了。”孚玉镇联盟社区68岁的张大伯说,现在连孙子都知道“不随便点链接”。
更直接的效果体现在对诈骗的“主动拦截”上。上周,松兹街道的王先生接到“网店客服”来电,称其购买的衣服存在质量问题,可双倍退款,但需先转“保证金”。正要操作时,王先生突然想起小区门口“冒充客服退款,先转保证金就是骗”的横幅,当即挂断电话并报警。“要是没看见那条标语,我可能就真转钱了。”王先生事后仍心有余悸。
居民的反馈印证了警示效果。孚玉镇黎明社区李女士坦言,小区门口的标语让她想起母亲差点上当的经历,“这些话比苦口婆心劝说管用多了”;社区凉亭里,老人们常围着横幅讨论身边的防骗案例;年轻人则拍下标语发家庭群,提醒长辈警惕陌生来电。
据统计,今年以来,宿松县公安局反诈中心联合各派出所共悬挂反电诈警示横幅460余条,覆盖全县人员密集场所。这种“案例具象化+场景精准化”的反诈模式,推动全县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1.2%。“横幅不仅是警示牌,更成了全民反诈的‘动员令’。”张爱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标语内容,让“防骗网”越织越密。(孙春旺)
责任编辑:姚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