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经 >正文

宿松县文联:多维驱动文艺创作 激活地域文化活力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文联  作者: 余海赟 司舜   时间:2025-10-17 15:53:20   

  宿松融媒讯 积极组织文艺采创,打造文艺精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讲好宿松故事;深度融入中心大局,激活发展动能;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提升服务质效;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文艺基础。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通过完善创作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健全人才机制等多维发力,为文艺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全县文艺高质量发展。

  从“纸上线上”到田间地头

  县文联组织文艺家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与基层群众拉家常、话发展,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者完成从“纸上线上”到田间地头的转变,先后深入下仓镇望墩村了解当年泊湖保卫战的革命历史背景及有关战斗中的真实故事,整理新四军中的“孙猴子”孙冠英烈士的历史事迹,宣传革命历史文化。县文联与县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开展“美丽宿松·生态画卷”主题征文活动,记录宿松生态环境可喜可赞的变化,书写生态环境触动心灵的见闻,分享身边的环保故事,共收到26个省市区的稿件411篇。文艺工作者还努力提高短视频、微短剧创作能力,创作了江豚保护等短视频。

  “文艺繁荣惠民生,文化赋能谱新篇。”县文联副主席贺笃久说,县文联工作大放异彩,最重要的是全县自上而下强化文化意识,以擦亮“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为统领,构建大文化格局,多维驱动文艺创作,激活地域文化活力。

  县文联持续深入开展“挖掘地域文化”工作,加强资料整理,对宿松历史名人、地名故事、传统技艺等进行挖掘梳理,并实地探访桑落洲文化、民间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等,合理取舍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诠释好宿松“土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共发布“地域文化”作品62篇。积极擦亮“中国诗歌之乡”品牌,6月启动“历代著名诗人写宿松的作品”搜集整理工作,把散落的、杂乱的、零碎的、片断的内容有效地进行鉴别梳理,在此基础上有集大成的新挖掘,目前共搜集整理诗词佳作102篇。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县文联积极发挥文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办首届湖畔音乐节、“诗意山水、滋味宿松”主题摄影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荐下仓镇望墩村为省文联部署的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联系点,北浴乡罗汉山村为市文联安排的文艺赋美乡村试点村,助力乡村振兴。加大文旅企业招引力度,先后3次赴江苏省常州溧阳市、南京市招商引资,先后2次请江苏客商来宿松县投资考察、洽谈。

  用文艺拉动社会影响与社会支持,是县文联创新工作举措之一,县文联及各协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和文艺志愿服务。春节前夕,组织书法家到趾凤乡、高岭乡、县高铁站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等地等单位开展“送春联”活动。先后到趾凤乡中小、五里中小、二郎镇中小、复兴镇中小、北浴学校等地开展“聪明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文艺走进基层,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通过一系列文艺活动,丰富了文化生活,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提升群众道德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县文联副主席余海赟说,县文联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能够进一步促进对文艺人才的培养、本土文化名人著作和本土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留住文化的根脉,同时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发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品位,营造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氛围,不断提升文化的知名度。

  从“培育土壤”到“培养良种”

  县文联始终加强文艺人才的培养,推名家育新人,壮大文艺队伍。主动召开全县摄影家座谈会、网络作家座谈会、“文艺两新”人才座谈会,走访千岭乡新成婚纱影楼、安徽壹农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听取意见建议,交流经验,凝聚共识。指导成立宿松县网络文学协会,协助做好安庆市有关文艺协会换届推选工作。加大对文艺人才的发现举荐、教育培训、引导扶持力度,积极向上推报优秀本土文艺家,推荐4名文艺工作者加入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1名文艺工作者加入安徽省诗词学会。

  从“培育土壤”到“培养良种”,县文联努力耕耘培育文创服务土壤,参与指导文化企业深入践行文艺作品守正创新,用影视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美好宿松新形象,在凸显社会效益的同时,切实增强经济效益,为“宿松出品”做大做强推波助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立足宿松、对标先进,动员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持续擦亮宿松文艺名片。”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胡锋说,县文联紧扣“文艺繁荣、文化赋能”主线,团结引领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奋发有为,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群众精神世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艺力量。(通讯员 余海赟 司舜)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