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佐坝 >正文

佐坝乡鱼雁村听取蛙声一片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作者:    时间:2021-11-09 15:32:26   

  宿松融媒讯 “青蛙能养吗?”

  “可以。是人工养殖,为国家政策允许。”

  陪同的乡干部在滔滔不绝介绍着农村特色经营——青蛙养殖。之前,记者只听说过牛蛙养殖,还未曾听到过青蛙的养殖和买卖。于是,颇感兴趣和好奇。

  11月5日上午,阴雨绵绵。记者走进佐坝乡鱼雁村去见识一位农村特色经营青蛙养殖户。他叫施生龙,今年25岁,是鱼雁村施湾组村民。

  在村部,村书记张超立马招呼来一位青年,介绍说,你要找的人就是他。细细打量之下,眼前的施生龙个头并不高、皮肤黝黑,人很精瘦,看起来颇有生龙活虎之态。听他说话,没有怯懦,大有生龙活虎之势。

  小施说,你想听蛙、看蛙,还是让我带你去我的青蛙养殖基地吧。我可以开车去,我们边走边聊。于是,我们上了车。

  乡村通往田间地头的道路并不好走,到处是泥泞、沙石,车子在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上颠簸,穿行于屋舍、山林之间。小施说,赶上下雨天,小路不好走,只能绕道而行。到他的养殖基地至少得10分钟的车程。

  于是,记者便有了这次奇特的乡村“蛙”之旅。鱼雁村东与九姑圩、柳咀村三角圩接壤;南临龙湖,紧靠龙门、王岭两村;西与王岭村毗邻;北与柳咀村紧邻。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686亩、山场380亩、滩涂110亩、水面4300亩。由于地处龙湖后梢,属沿湖丘陵地带,适宜水禽、水产养殖。每当鱼翔浅底,大雁展翅,这里的湖光山色别有景致,极富有好一派田园风光。正是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才有了美丽的鱼雁村。

  施生龙介绍说,他当过5年武警部队防化兵,直到2019年才退伍回乡。退伍回乡后的那些日子,他感到有些茫然、迷失,同村同龄青年都纷纷外出打工,而自已什么都不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什么都不会干。虽说如今乡村实现脱贫,但振兴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还得靠人干呀。在乡村举办的各种新时代青年创业培训会、培训班上,一股股创业、创新的热潮再次点燃了他心中的激情。小施说,他热爱家乡,爱这方热土,更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于是,他找村干部献方、找创业者问计、找市场问路,拿出军人的作风、勇气和拼劲誓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如同在部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回到家乡要为振兴乡村作贡献,才能无愧青春,无愧于心。

  去年年初,施生龙跟随亲朋好友去了一趟安徽的阜阳,在那里他发现特色养殖如日中天,方兴未艾。当地农民十有八九都成了当地养殖专业户,而一种青蛙的养殖更是一种热门产业,市场前景和行情非常看好。这不由得吸引了施生龙的眼球,引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对。就拿定主意尝试干干这个,养殖青蛙。”他想到了家乡那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尤其适合养殖业,走特色经营之路。

  阜阳之行,并没有让施生龙急于赶回家.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他安下心来在当地拜师学艺、学技术、学科学养殖,练就过硬本领,步步为营。他深知,只有这样,方能决胜于”天下”。直到这年10月,施生龙才回到家乡。此时,他已是信心满满,斗志犹在。回到家里第一步就是找村里、找村民很快租下20亩水稻田进行稻蛙连作。其次,开辟场地,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基地。这场地有了、技术有了,但这“单枪匹马”干不了。于是,他又邀请来曾经的战友,同乡青年尹海明一块干,既是合伙人,又是助力者。

  听施生龙一路介绍说,“青蛙养殖是这几年才在我省农村地区兴起。尤其以水系发达的安徽、江西、湖北居多,这里的农作物耕地多为水稻田,适宜大面积进行养殖。而稻蛙连作与稻虾连作大同小异,只是市场需求和产生的效益不一样。”小施给记者作了一个市场对比,在正常情况下,养殖100亩龙虾,能产生经济效益在100多万,而同样数量青蛙的养殖可产生经济效益在500多万。且养殖起来省时、省事、省力,饲养成活率高,成本也相对较低。青蛙养殖既可分季节,春季孵苗秋季养,也可以一年四季养殖。而龙虾养殖则不行。

  小施说,“我们常说的青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和名称。这种蛙本不叫青蛙,而是叫黑斑侧褶蛙,属水生动物类。因此,国家是允许人工养殖,进行生产交易和市场买卖的。”

  “人工养殖的青蛙和野生青蛙还是有较大的区别:首先,从外表上看,人工养殖的青蛙体态丰满,野生的体态偏小;人工养殖的青蛙肤色花纹多为黑斑色,而野生青蛙多为青、绿色;从内里看,野生青蛙体内生有大量寄生虫,而人工养殖青蛙则不复存在。野生青蛙是稻田害虫的天敌,属国家保护动物。人工养殖青蛙就像人工养殖的鱼和虾一样,更多地为人们生活食用。它的食用有补钙、美容、保健、补虚、治骨质疏松、补充营养、延缓衰老、促进骨骼发育等诸多功效。”

  “那牛蛙与青蛙又有什么区别呢?”记者忍不住问了一句。听小施继续介绍说,“牛蛙同是一种大型食用蛙,但属于引进外来物种,原产北美。早在90年代初,在我国被大范围推广养殖。但牛蛙养殖对水资源破坏严重。因此,对牛蛙的养殖,我国环保部门有着很高的要求。其养殖区域和数量都受到一定限制。”

  听完小施这些关于蛙类的科普介绍,让记者兴趣大增,眼界大开。我们不知不觉也赶到了他的青蛙养殖基地。下得车来,放眼一望,眼前是开垦好的一片片墑田。小施说,“由于天雨,这两天停止了田地翻耕。待蛙苗购齐,田地翻耕好,就可以投放了。”眼前这一片田地共有20亩。仅租金每年在300元一亩,场地建设前期费用,他和尹海明先后投资了20多万,但还是远远不够。购来蛙苗就得在16万左右。另有养蛙饲料约在20万,购得一辆小型冷藏车已用去12万。如果不出意外,市场效益好,这些投资成本要不了两年就会收回来。对此,他很自信。他说,“养蛙的周期一般在90天至三个半月,最快,2个月即可进入市场销售。”目前,他主要是销往本省以及江西、浙江、江苏等周边省、市,且多采取订单定销方式。

  小施用手指着远处用丝网罩着的一片田地告诉说,那里便是养殖成活待销售的青蛙,不妨进到里面去看看。顺着一片白色的丝网,避开土路泥巴,迈着欢快的“蛙”步,循着一片蛙声,记者饶有兴趣,好奇心在一点点满足,心中的疑惑在一点点解开,头脑中的空白在一点点填补。

微信图片_20211109153017.jpg

  他的养殖基地要扩大到100亩,甚至更多。青蛙养殖最终走深加工、冷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听小施说,“青蛙的内脏可以做成各种饲料,青蛙皮则是不可或缺的皮质品原材料,青蛙油脂在各种化妆品、滋补品中更是能发挥奇效,这一切都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

  小施告诉记者,他有个愿望待青蛙养殖成功,规模扩大时,他也会举办一个科学养殖培训班,成立特色养殖合作社,按养殖基地中青蛙养殖池入股,按股分红。形成公司+农户,以吸引家乡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带动他们发展。投身到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建设中来,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我们的家乡才会越来越美。

  进入青蛙饲养基地内,小施俯身掰开一处稻草垛,只见一只又一只青蛙似小精灵一般,顿时四处蹦跶、散开,再无踪影。

  草丛里传出聒噪的蛙鸣声,且声音越来越大,此起彼伏,像是一首首欢快的合奏曲。这样的情景谁不陶醉。秋收过了,金黄的稻子已经收割完,这里是青蛙的天地。此情此景,让记者很快进入宋代诗人辛弃疾所描写中的一种意境: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

  (融媒体记者 夏柳平)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