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坪乡邱山村:深山乡野绘就“无废乡村”新图景
宿松融媒讯 地处皖鄂交界深山区的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森林覆盖率超90%,不仅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然而,曾几何时,偏远的地理位置与薄弱的基础设施,让这里深陷“脏乱差”困境——垃圾处理粗放随意、生活污水直排山林、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下,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生态发展的“拦路虎”。
近年来,柳坪乡以“两山”理论为根本遵循,以和美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聚焦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产业转型与群众参与机制创新三大核心方向,在深山中蹚出一条“无废乡村”建设的特色路径。如今,邱山村不仅成功打造出“全国生态文化村”,更斩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等多个国家级荣誉,一幅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干群联动聚合力,多元共治激活力“无废乡村”建设,治理体系是关键。柳坪乡首先从强化组织引领入手,构建起“干群联动+多元共治”的高效治理模式。乡党委实行班子成员分片负责制,要求干部下沉一线,全程指导环境整治工作,并将人居环境改善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以责任压实推动工作落地。在邱山村,“两委成员划片包户”模式的创新实践颇具成效。村“两委”干部带头推进厕所改造,同时筛选示范户发挥引领作用,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学”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邱山村已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彻底告别“露天厕所”时代。
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无废”理念落地的关键力量。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柳坪乡多管齐下开展宣传引导,多次举办“无废乡村”主题教育活动与培训,同步结合“信用积分超市”与“美丽庭院”评选的推行,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庭院美化、废弃物回收等行动,均可累积积分,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环保能换‘实惠’”的机制,让村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此外,乡内还组建“乡风文明先锋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清扫、垃圾清运等志愿服务,为“无废乡村”建设筑起长效管护的“民生防线”。
资源循环促转型,生态产业结硕果。邱山村依托当地万亩茶园、雨花菜、竹笋产业等特色农业资源,该村实施“茶叶——有机肥——土壤改良”循环模式,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集中收集后,通过专业发酵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实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提升。目前,当地茶产业品牌“宿松香芽”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直接带动4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昔日的“废料”成为助推产业升级的“宝贝”。生态优势同样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动能。柳坪乡结合罗汉尖3A级景区建设,倾力打造“竹海茶乡”生态旅游品牌,目前已建成农家乐10余家。为契合“无废”理念,景区内全面配套垃圾分类设施,大力推广可降解餐具,并通过宣传引导让游客主动参与“无废旅游”,在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践行环保理念。
“无废乡村”建设既要靠“软引导”,也需要“硬支撑”。柳坪乡引入3P公司提供专业化环卫服务,与村级保洁员队伍形成互补,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全乡垃圾规范化处理全覆盖。同时,借助微信群、QQ群等线上平台,村民可实时反馈环境问题,乡、村两级快速响应处置,大幅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率。法治保障同样不可或缺。
如今的柳坪乡,“无废”建设成效已全面显现:全乡危房改造、厕所革命、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圆满完成,村容村貌彻底告别“脏乱差”;邱山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农户庭院“四净两规范”达标率超90%,成功获评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经济发展方面更是喜讯频传。截至2024年,邱山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柳坪乡邱山村茶叶、雨花菜、旅游等绿色产业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生态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引擎”。从深山里的“环境痛点”到如今的“生态亮点”,柳坪乡以“无废乡村”建设为笔,在皖鄂交界的群山之间,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通讯员 孙登进)
责任编辑:朱宜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