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路变“宽”了 也更安全了
宿松融媒讯 前不久的中元节,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是祭祖的日子。我们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一早,就接到堂哥的电话,问几时回去,我看天很热,告知他下午稍微凉一点再回去。放下电话,心理在反复犹豫,到高岭街上后,是继续开车回家,还是换骑摩托车回去?之所以有这些想法,是因为按照以往的情形,这时候故乡的乡村公路两旁应该是灌木丛生、杂草茂密了,开车行驶在路上,车子经常被路旁斜伸的乱枝剐蹭的“面目全非”。
吃罢中饭,心情有点迫不及待,毕竟有十几天没有回去了。开着车子,兴冲冲地从县城开往高岭,一路上脑海里总是想着:听说农村正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着重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是否会对路面进行打扫,路旁进行清理呢?
在237省道上行驶半个小时后,车子开始进入了汪枫公路(汪冲村到枫林村),很快到了我工作的单位——高岭中心小学,准备停下来换骑摩托车,对面的一位叔叔过来有点吃惊:“你为啥要改换摩托车回去?开车回去好得很啊!”“我怕路上不太好开车,也不安全,因为这个时候路边的灌木肯定多,影响视线。”“哪里的话?近段时间,农村开始人居环境整治,路边的灌木杂草全部清理了。”
我半信半疑,想起来去年的“遭遇”。那也是去年中元节前后,一天下着中雨,开车回去看望父亲。车子开得有点快,心里有一点侥幸心理:下这么大的雨,路上肯定没有人。当车子行驶到朱屋组路边时,由于下雨,加上弯路,旁边很多灌木挡住了前面道路的视线。车子一拐弯,突然迎面看到一个撑着伞的老人,他正走在道路的中间,当他看到我的车,我也看到了他时,踩刹车已经来不及了。好在我没有慌张,把方向盘猛一打,车子往开到了旁边的灌木丛里,避免了车祸的发生,但是车子被灌木丛刮了很多面漆,车身“伤痕累累”。后来到修理店补漆钣金,花费不少。
今年会不会再有相似的“遭遇”,路上安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和他人的劝说,我继续开车去自己的老家。一转眼,就来到了去年“意外”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一片,道路旁边的树枝修剪了,灌木丛全部砍伐了,草丛也全部割掉了。一时间,道路显得更宽了,视野非常开阔,能看到百把米的车和人,一个乡村公路,这样的视线足够了。
当我来到老家时,看到本屋的一位兄弟,他一直在村里做事,村里的小型基础建设工程,他都基本参与承包或者管理,因此非常熟悉农村的改造工作。当他看到我时,招呼了我:“汪老师,你觉得今年的道路干净吗?宽阔吗?是不是开汽车来很舒服啊?”“嗯,今年与往年相比,确实有很大的改变啊!”
免不了一番寒暄,我们一起聊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近段时间,或新闻报道,或微信公众号,或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乡村重点工作的消息。其实,与改水改厕相比,我觉得道路整治相当重要。
我为啥这么说呢?这与我的工作有关,作为一名老师,在学校里兼任负责学生安全工作,对于学生的上下学安全当然就要思考得多一些,村里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出去务工挣钱了,留下的基本是学生的祖父母辈,他们接送孩子的交通工具,大部分都是三轮电瓶车或者二轮电瓶车。这种车辆虽然构造简单,但是安全系数低,加上这些老人交通安全意识都不高,眼睛视力也不太好,因此在他们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如果道路很狭窄,造成的小交通事故就非常频繁了,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改善农村道路条件,能拓宽的就拓宽,能平整的就平整,不仅要让道路变“宽”,还要提高村民交通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隐患,让农村道路成为村民们出行的安全路、致富路、幸福路,提高农村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通讯员 汪明元)
责任编辑 杨刘敏
责任编辑:高岭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