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岭乡:战高温护稻浪 打赢“田间保卫战”
宿松融媒讯 7月的程岭乡,蝉鸣被烈日烤得发哑,田埂上的温度计指针直抵40℃。望着自家300亩水稻田里蔫头耷脑的稻叶,程岭村种植大户江长桂捏着草帽檐直叹气:“再这么旱下去,孕穗期的稻子怕是要‘渴’坏喽!”
这场从7月初开始的持续高温,让程岭乡2.3万亩水稻田遭遇“成长烦恼”——部分支渠断流、山塘见底,靠天吃饭的农田急需“解渴”。但如今再走进田间,江长桂蹲在田边扒开稻叶,翠绿的谷粒正鼓鼓地灌浆:“多亏了乡村及时提水,你看这穗子,壮实得很!”
程岭支渠末端的程岭村二房、六房等7个村民小组,是此次旱情最严峻的区域。过去,这条渠道因淤泥堆积、边涵渗漏,每到旱季就成了“肠梗阻”。“水从上游流到这儿,只剩个‘细尾巴’。”程岭村党总支书记胡玲玲说。
连日来,一场“清淤保灌”行动在持续进行。程岭乡水利站工作人员带着挖掘机进场,村干部和村民清淤泥、堵漏点、修机器,蓝天救援队下水清除提水站水管堵塞的淤泥,供电部门架起临时线路。“我们把泊湖的水‘接力’提上来,先灌支渠末端,再倒灌上游。”水利站站长孙超擦了把脸上的汗,“25日中午11点,纱帽排灌站成功开机提水,水头几分钟便到达程岭支渠末端,干旱的地块终于得以灌溉。”
在“水稻保卫战”的另一条战线上,一群人同时正在投入战斗。每天上午9点,程岭乡农机人员江勇和石建平都会钻进稻田,蹲在田边捏一把土,对着阳光看叶尖——这是他们判断旱情的“土办法”。“孕穗期的水稻最怕‘卡脖子旱’,水不够、肥不足,穗子就会短、粒数就会少。”
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稻瘟病和纹枯病。江勇在田埂上指导农户分类施策:“叶片出现褐色斑点要喷春雷霉素,茎基部发黑就得用井冈霉素。”在江长桂的田里,农技员还推广了“健身栽培”——通过增施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水稻抗病性。“以前觉得施肥越多越好,现在才知道‘科学配比’才是关键。”江长桂感慨道。
这样的“田间课堂”,最近在程岭乡的稻田里几乎天天上演。农技员们不仅带着农户干,还建了个“抗旱田管”微信群,把天气预报、施肥的时间表、病虫害的预警信息发进去。“水稻管理是个细致活,从播种到收割,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石建平说。
这场抗旱战,也让程岭乡算清了一笔“水利账”。此次旱情暴露出的渠道老化、山塘淤塞等问题,成了乡党委政府的心头事。“不能总靠‘救火式’抗旱,得让农田‘喝上长效水’。”乡水利站站长孙超指着设计图说,“我们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都纳入了‘十五五’规划,以后就算遇到大旱,也能‘引得来、送得畅’。”
“有水就有希望,保灌就是保民生!”程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柴张成站在纱帽排灌站旁,望着流淌的渠水坚定地说。他表示,全乡将持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探索长效管护机制,让每一滴水都能精准流向田间地头,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通讯员 高健)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