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国储林+”密码 绘就绿色富民图
宿松融媒讯 隘口乡位于宿松县西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山区与丘陵的过渡带。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隘口乡孕育丰富的林业资源:全乡林地面积达4285公顷,其中郁郁葱葱的林地占4025公顷。林海之中枫香、香樟、栎类等优质阔叶树不计其数,杉木、马尾松、毛竹等优势树种苍翠繁茂,更有10株挂牌保护古树名木守护着生态平衡。然而,大部分林地存在经济效益不高、低产低效的问题。
国家储备林项目旨在自然条件适宜区域,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措施,营造和培育以乡土树种、珍稀珍贵树种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等多功能森林。这一国家战略与隘口乡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近年来,隘口乡高度重视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林地流转、林木收储”核心任务,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强化与县级部门对接。自2024年启动试点建设以来,不断积累宝贵经验,为后续全面铺开奠定坚实基础。清河村、古山村作为试点村,率先完成了690亩和240亩林地流转协议的签订。
在去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25年隘口乡全面铺开林地流转工作。隘口乡党委政府成立“国储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全乡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尽管隘口乡林地资源丰富,但林权分散,多为已分户林地,收储动员难度较大。面对挑战,领导小组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工作人员积极下沉各村组,充分借助村组干部、乡贤能人、“五老”等力量,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党员夜校等多种形式,与林农深入沟通交流。一方面精准宣讲国储林政策红利与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细致了解林农意愿,耐心答疑解惑,有效消除了林农的后顾之忧。
清河村的石先仁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位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近年返乡后主要以伐木为生。起初他对“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同样心存疑虑,但通过一次次村民小组会议、党员夜校的细致讲解以及工作人员“一对一”耐心解答,石先仁不仅彻底打消顾虑,欣然签订了委托函,更主动担起了国储林项目的义务宣传员,积极向邻里乡亲们介绍政策利好。
对于项目实施的具体路径,隘口乡林业站长介绍道:“我们坚持‘一地一策’,主要采取新造林、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三种模式。目前除少量采伐迹地用于新造林并计划配套林下中药材种植外,重点推进的是改培和中幼林抚育。‘改培’主要针对林地上现有的优质枫香、杉木等乡土珍贵树种,通过定向培育,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经济效益。‘中幼林抚育’则是对生长态势良好的林分,实施抚育间伐、修枝整形、科学施肥等精细化管护措施,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通过多方协同攻坚,隘口乡国家储备林项目取得阶段性突破:截至目前,已完成精准测量林地6923亩,为后续全面签订林权流转协议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进展,标志着隘口乡在盘活沉睡已久的林业资源、开辟“国储林+”生态富民新路径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林业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支撑。
谈及项目前景,隘口乡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林票’与‘碳汇’收益已清晰可见,不再是遥远的愿景。国储林项目将有效激活沉睡已久的林业资源,为林农带来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和务工增收;同时,也将带动林区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乡村生活品质。这不仅是惠民富乡的务实举措,更是保障国家木材战略安全的重要一环。我们将持续挖掘‘国储林+’潜能,与乡亲们共同绘就隘口绿色生态富民的美好蓝图。”(通讯员 项超 郭伟)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