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正文

宿松遗韵:李白山水间的心灵漫游

【 字体:    稿件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吴梦妍   时间:2023-08-07 15:47:10   

  宿松融媒讯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而李白和宿松的相遇则是在他人生中的暮年。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正值“安史之乱”,李白背负着流亡的困顿,来到宿松,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他被这里的青山绿水、富饶美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深深地眷恋着这里纯朴、善良、忠厚而勤劳的人民。这时的李白已经不复当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豪情万丈,他饱经风霜,沦落于乱世之中,倦意与落寞之情溢于诗中。

  宿松的山水给了李白灵感,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这片土地的美景。听说宿松县有一位名县令闾丘颇受百姓爱戴,便产生了拜访之心。闾丘也慕李白已久,二人一见如故。他建起“读书台”和“对酌亭”,设亭便于与闾丘交往,共同欣赏山水之美。在《赠闾丘宿松》一诗中,李白盛赞县令闾丘治理宿松的能力,说他一扫衙门浊气,在他治理下的宿松,一草一木摇动有情,秋来百草丰茂,天地一清。飞鸟归还旧巢,逃难者返回躬耕农田。李白盛赞闾丘“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将他比作历史上的贤人阮籍、宓子贱和陶渊明。

  宿松幸得闾丘这样一位清正县令,闾丘也幸得李白妙笔,留名千古。而今,南台寺废墟上仍有“太白书台”遗迹。因诗中有“一朝风化清”之句,后人在宿松城郊建“清风亭”,其旁有“清官潭”。此后新官上任,至此必须下车。

  离开宿松不久,李白陷入风波之中。当时李白五十六岁,安禄山称帝,李白与妻子宗氏向南奔逃避难,入庐山屏风叠隐居,十二月,永王李璘以平叛为名引兵东巡,数次下聘书邀请李白,李白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不久安王兵败,李白深陷叛国之名,陷入牢狱之灾,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宋若思将他救出。九月,李白卧病宿松。

  《赠张相镐二首》正是以此为背景所作。题下自注:“时逃难,病在宿松山作。”组诗第一首盛赞张镐在平叛中的功业,并表示要随他从军,戴罪立功。第二首述自己家世和一生遭遇,表明自己入永王幕府是“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投错了人。

  几经辗转李白获释,但也沧桑疲惫。此时李白的诗歌也透露出倦意与落寞。身世坎坷,心灰意冷,沉醉于酒中的豪情渐渐消退。李白寓居宿松,当时已经致仕的闾丘也常常探望。李白前往闾丘的别墅作客,见环境清幽,题诗一首。“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闲谈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描绘出一幅充满农家乐的美丽画卷。但好景不长,十二月,李白终被判罪,流放夜郎。据传,李白离开宿松时,闾丘处士送行至南台山下,在一小岭为李白饯别,后人名为“饯客岭”。

  宿松的山水和李白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元素。他的诗歌里有壮美的山川,也有倦怠的心情,有对历史传承的赞美,也有对流亡困苦的感慨。李白的诗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他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作为读者,阅读李白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他的诗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李白的诗歌教会我坦诚面对自己的情感与心境,不回避苦难,也不忘记美好。他的诗歌是对生命的真挚颂歌,让我更加珍视和感悟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李白在宿松写的诗歌是一首流露真情的诗篇。他通过描绘宿松的山水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同时,他在诗中抒发了内心的倦意和落寞,展现了一个疲惫诗人的真实情感。读李白的诗歌,我们既可以领略山水之美,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这些诗篇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一份饱含着历史记忆和个人感悟的珍贵遗产。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和感受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人生和情怀,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启迪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人生。(通讯员 吴梦妍)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