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第68期)
峥嵘岁月:新中国成立前宿松党组织发展历程
宿松是光荣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宿松人民历经党组织的创立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苦探索、奋勇前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谱写了具有宿松革命特色的辉煌斗争历史。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现梳理出各斗争时期闪光的历史人物、重大史事和珍贵原始档案等文献资料,撷英展出,以激励宿松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夺取宿松建设和发展的新的胜利。
一、中共宿松县地方组织的创立
早在1927年,共产党员徐文藻、周绍南、钟国汉等人就在宿松发起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这批早期的共产党员组织宿松人民声援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广泛发动民众革命运动,打击土豪劣绅,组织讨蒋运动,同国民党右派作坚决的斗争,将革命的火种播洒在宿松大地。
(一)中共宿松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和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的惊雷震撼了宿松,1923年起,马克思主义在宿松秘密传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宿松进步青年学生先后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有陈钟奇、祝尔昌、徐文藻、周绍南、吴松涛等人。
1926年,共产党员徐文藻按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在中共黄梅三区(独山)区委领导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中共黄梅县委及三区区委书记李实秋经常来宿松,帮助徐文藻开展建党活动。1927年1月,在李实秋主持下,中共宿松支部在县城天主堂成立,徐文藻任支部书记,党员4人。为加强宿松党组织力量,黄梅党组织介绍陈辉参加宿松支部的工作。
(二)组织领导宿松县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宿松支部是宿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坚强战斗堡垒和组织领导核心,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中起着领导和骨干作用。
按国民党安徽左派临时省党部指示,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筹备委员会。为迎接北伐军,组织成立了向导队、后援会。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具体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和工、农、商、青、妇等各界民众团体。徐文藻担任了县党部常委,主持全面工作,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民主运动高潮。在革命高潮中,县党部组织审判委员会,4月6日在老厅广场举行公判大会,将恶贯满盈的高氏父子就地处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县党部(左派)与宿松国民党右派势力作针锋相对的斗争。5月17日,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左派)周新民、柯庆施驻宿松的二军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的支持下,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国民党县党部在县城天主堂前召开2000余人参加的讨蒋大会。
1927年5月下旬,反革命逆流一浪高过一浪。5月28日,宿松“五·二八”惨案发生。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来的反动军队,由团长吴振东率领,突袭宿松县城,当天下午,徐文藻被捕。29日下午,由吴振东主持,在老厅设立刑场,将徐文藻、钟国汉杀害。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党的八七会议后,皖、鄂、赣三省党组织分别派员到宿松,1930年9月,红8军攻克宿松县城,推动了宿松革命形势的发展,以祝尔昌、杨学源等一批共产党员为先锋,发动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创了宿松革命根据地。红27军、红28军转战宿松,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建立,捍卫了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力量。
(一)红27军的成立与趾凤河战斗
1932年9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9军第27师第79团在师长徐海东率领下,与郭述申、刘士奇率领的部队会合。组建东路游击司令部和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部队转移到土门潭,由徐海东把零散的部队组织起来,成立东路军,司令刘士奇,副司令徐海东,下辖1个师4个团。东路军成立后,一路向东转战。队伍经英山、太湖、蕲春到宿松,摆脱了敌军的“追剿”,于10月8日到达宿松趾凤河,驻扎在团林冲、白崖寨一带。东路游击司令部驻白崖寨关帝庙。10月10日上午,鄂皖工委在白崖寨关帝庙开会。会议认为目前工委的任务是继续率军进行东线转移,再伺机打回苏区,同时为了便于工委对部队的领导和扩大红军声势,决定把东路军改编为红27军,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下辖2个师。原东路军1个师改为第70师,师长徐海东,政委王建南。原司令部直属第5团等另建第81师。全军约4000余人。至此,红27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了!
其间,即1932年10月9日至12日,红27军(东路军)在此与国民党军陈调元部展开激战,成功地粉碎了敌军的前堵后追。仅10月8日趾凤河一战,共歼敌1个团1000余人,俘敌500余人。战斗结束后,东路军全部撤上白崖寨休整。
(二)中共宿松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的召开
1930年11月,蒋介石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黄梅革命形势恶化,宿松县委机关从古角北山寺迁回宿松西源山区,王新儒、祝尔昌等县委领导和广济中心县委、黄梅县委部分领导干部亦随同到宿松山区隐蔽。在此情况下,中共宿松县委决定召开宿松县党员代表会议。
3月的一天,代表会议在徐家湾王玉林家举行预备会议,会后,与会人员又转移到西源山祝家下湾的一所学校里举行大会。出席会议的有王新儒、祝尔昌、何濂、叶光欧(宿松东南乡党组织代表)、孙吉安(宿松东南乡党组织代表)等40余人。会议作出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革命大宣传,实行减租减息,发动农民暴动,策动士兵起义,掀起土地革命高潮”的决议;会议改选了县委领导机构,祝尔昌任书记,姚鹏、何灜等为委员;决定建立西区区委和少共宿松县委。宿松县党员代表会议的召开,是中共宿松地方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宿松县第一次也是战争年代唯一一次党的代表会议,对当时宿松革命斗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大中华抗日救国军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是在红28军和皖西特委领导和帮助下,在宿松罗汉尖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支旗帜鲜明、有一定实力、坚持斗争时间较长的地方革命武装。它配合鄂皖边区游击战争,震撼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门户,动摇了当地反动统治的基础,为保卫大别山红旗不倒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1935年9月,皖西特委派汪少川带一支便衣队到罗汉尖地区活动。在皖西特委和爱国青年朱国璋的全力推动下,1935年12月20日,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罗汉尖正式成立,朱育褀任司令,朱国璋、李发之、梅景先任副司令,司令部设在罗汉尖古庙内。抗日救国军成立以后,向社会各阶层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宗旨,动员群众参军,部队很快发展到300余人。到1936年1月,鄂皖边区掀起了参加“救国军”高潮,报名参军人数达千人以上。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成为活跃于罗汉尖地区的一支生力军。一方面配合红28军和便衣队,狠狠打击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反动武装,另一方面注重扶持乡村建立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以罗汉尖为中心的一块方圆数十里的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
三年游击战争中,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以其较强的军事实力,转战于鄂皖边界的宿松、太湖、黄梅、蕲春4县的广大区域,仅在1936年2月5日攻打黄梅孔垄自卫团、太湖蛤蟆石自卫团的两次军事行动中,就俘虏敌人20余名,缴枪20余支。大中华抗日救国军还协同红28军和地方便衣队,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较为有名的有1936年3月进行的滑石垄战斗和三面尖战斗。救国军的斗争为统一皖鄂边区党的领导,结束分散坚持斗争的局面提供了条件。
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不仅全力配合主力红军英勇杀敌,而且从自己的队伍中挑选武装人员输送给红军和便衣队。在改称第6路游击师之后的1936年3月和6月,部队曾两次选派部分战士充实红82师,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又于1937年2月,全数进入正规红军的行列。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斗中,有力地配合红28军和地方便衣队,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开辟、巩固、发展了罗汉尖游击根据地,在宿松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杨学源
1931年,受中共安徽省委在上海的领导机关指派,杨学源回到宿松湖区,着力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很快在金塘成立中国共产党宿松特别区委。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成立了数千人参加的贫农团、互济会等革命群众组织,在许岭、洲头、坝头一带取得了减租减息的胜利。同时,组织了革命武装“新编松南游击大队”,活动于汇口、程营一带。同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机关遭敌破坏,中共宿松特别区委与上级联系中断。杨学源积极创造条件与中共宿松县委接上组织关系,改特别区委为东区区委,继续以湖区为活动中心,开展革命活动。5月,成立“宿松县东南乡苏维埃政府”,选举杨学源为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2年4月,中共太宿望中心县委成立。为了打通湖区与山区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时任中共太宿望中心县委书记的杨学源,委派叶光欧、杨恩来等人赴山区,与山区党组织负责同志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于同年12月,将两地原有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蕲宿太彭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县的革命工作。
1933年3月,国民党地方政府派兵“围剿”湖区,形势严峻。杨学源与陈开运(中共蕲宿太彭工委书记)离开宿松,赴江西彭泽寻找组织关系。党指派他担任中共浮梁县委书记。1933年底至1934年初,杨学源写下了《宿松青年学生应走的路》《我的一九三三年》等文章和诗歌,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政治远见。
1934年初,杨学源与中共闽浙赣党组织取得联系,被任命为红十军游击司令员,领导游击队,活动于彭泽山区。同年4月,他率部在彭泽县郭家桥与反动自卫团汪木初部作战时,壮烈牺牲。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宿松出现过国共合作抗日救亡的良好局面,但不久被国民党政府破坏了。1939年起,新四军第5师、第7师分别由鄂豫边区和沿江敌后向宿松发展。开辟了宿松湖区、黄宿边区和蕲宿太边区3块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党的组织、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武装和民众抗敌组织迅猛发展,有力地打击了周边地区的日、伪、顽势力。
(一)蕲宿太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第8大队遭顽军围剿,政治部主任郑重带领部分战士从黄梅转移到蕲宿太边区。张体学领导的第5大队也来到这个地区。他们在蕲宿太边区发动群众,恢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940年春,中共蕲宿太边区工委在蕲春县九潭冲(三县交界处)成立,郑重任书记,工委下属3个区委,其中二区区委在宿松境内,书记吴应典。
1941年1月,新四军鄂东指挥部第9团在张体学、吴林焕率领下,挺进鄂皖边,帮助各县建立便衣队。他们派张干、周文等到宿松,组建了20余人的宿松便衣队,吴应典兼任便衣队队长。4月,蕲宿太工委书记郑重从湖北广济带来了100多人的武装,与蕲春便衣队会合,将蕲春便衣队扩编为独立营,这支300余人的抗日武装,长期活动于蕲宿太边区,领导各县便衣队,开展抗日活动。9月独立营改编为蕲东游击大队,继续活动在蕲宿太边区。蕲宿太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自1939年冬开始创建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坚持长达6年之久。
(二)长江游击队和湖区党组织的建立
1938年春,土地革命时期就参加了革命活动的詹大金,在金塘、九城、下仓一带,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先后吸收了杨盛昌等十七八人,正式成立了湖区第一支抗日武装:泊湖地区人民自卫队。很快,这支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到30余人。他们在太宿望间泊湖、黄湖一带,开展武装游击活动,成为湖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4月上旬,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警卫连副连长商群回到彭泽沿江一带抓武装斗争,随之将活动范围发展到了江北宿松的刘牌、套口、鹅湾一带,并在沿湖地区建立半军事半政权的抗日组织“抗敌十人团”。同年11月,中共彭泽特区书记周静轩,率游击队30余人,来宿松湖区活动,与詹大金取得联系,湖区武装力量得到发展。1940年1月,成立了以 丁忠恩为首的手枪队。3月,为统一武装力量,经米济群与新四军军部联系,“长江游击纵队”(又称 “沿江支队”、“边江游击大队”)奉命成立,商 群任大队长,周静轩任政委,全大队共有50人左右。
与此同时,1939年11月,周静轩来宿松湖区,中共彭泽特别区委改为中共江南特支,隶属中共赣北特委,领导彭、宿、望边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特支成立后,所属江北支部即在宿松湖区开展抗日活动,宿松湖区的杨庆堂等20余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中共江南特支改为中共江边特支,仍由周静轩任书记,委员有米济群、商群。江边特支下辖3个支部,其中宿松湖区2个支部。至此,宿松湖区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在斗争中正式形成。
四、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奉命北撤,宿松地方党组织坚持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斗争。1941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宿松沿湖以北地区一度获得解放,并在山区建立了解放区各级政权。1948年3月,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4日,宿松全境获得解放。翻身后的宿松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满腔热情、无私无畏地支援渡江战役。接着,清剿土匪,修复江堤,抢险救灾,废除保甲,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层民主政权。
(一)刘邓大军三进宿松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刘邓大军进军宿松,建立解放区,谱写了宿松革命斗争史上壮丽辉煌的篇章。
一进宿松。1947年8月13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部乘虚深入,先敌展开,向皖西、鄂东推进。27日,刘邓大军10万余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进入大别山区。9月15日,大军攻克黄梅县城后,于17日第6纵第18旅攻占宿松县城。接着,分兵各进,转战宿松、蕲春、广济、太湖、岳西、潜山等县。至此,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战略展开取得了初步胜利。
二进宿松。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国民党军队23个旅陆续 渡过淮河,寻找刘邓大军主力作战。9月下旬,刘邓大军抛开敌人,乘虚再出皖西、鄂东,向长江北岸作宽大机动作战,造成欲渡长江南进的态势。10月10日,第3纵在六安张家店一举全歼国民党整编第88师第62旅4700余人,打开了皖西局面。16日,邓小平率部向南推进,席卷鄂东、皖西,22日,第2纵第6旅进驻宿松。至此,刘邓大军控制长江北岸300余里,直逼南京、武汉,引起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极大恐慌。
三进宿松。为解江防之危,蒋介石急电整编第40师和整编第52师第82旅堵截刘邓大军。10月27日,刘邓大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鄂东高山铺一举歼敌12600余人,取得了进入大别山以来最重大的一次胜利,肃清了鄂东、皖西敌正规部队。高山铺战役后,刘邓大军在蕲春、广济、黄梅、宿松、太湖等地休整。10月底,第3纵第7、第8、第9旅开进宿松二郎、陈汉、凉亭等地。第2纵第6旅由黄梅开进宿松城关、五里等地。11月上旬,刘邓首长从蕲春来到宿松,视察了休整部队。
(二)宿松人民支援渡江战役
1949年4月4日,宿松全境获得解放。宿松人民在中共宿松县委、宿松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支援渡江战役。
1.宿松人民全力支前,护船夺船
县委、县政府进驻县城后,成立后勤指挥部,迅速发动群众,开展支前。截至5月15日,全县共征集大米103万千克、柴草120万千克、鞋1.92万双、食油9000千克、食盐97500千克以及许多其它军用器材。同时,宿松人民特别是湖区人民,不怕牺牲,保船护船。在湖区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姚正成、严长庚等人,率领武装工作队,与第44师侦察部队接上关系后,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工队。碎石岭船工彭福康,还下湖召来亲朋好友100多人,带60多只船参加船工队。
2.突破长江天堑
1949年4月14日,二野四兵团司令部进驻宿松长岭铺,陈赓司令员召开渡江作战会议。紧接着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到宿松视察。17日,刘邓首长下达渡江作战预备命令。
4月20日午夜后,第13军第37师第109团奉命向江心八宝洲守敌发起攻击,以夺取八宝洲,切断长江上游主航道,掩护第15军、第13军主力渡江。21日凌晨1时40分,船工队100多只木船,载运第109团全体官兵,从杨家墩起渡,冒着敌人的疯狂射击,跃进八宝洲,完成歼敌后,在八宝洲布设大炮阵地。下午3时,敌炮舰企图通过八宝洲冲击解放军渡江主力,第109团炮群立即猛烈炮击,迫其西逃。21日7时,渡江作战总攻开始。在华阳渡口,宿松船工和突击部队,高举“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旗,向华阳入江口前进。23时20分,启航令下,船队向江南疾进。全体船工和解放军将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渡江战役中,许家岭船工李恒高、李启高、李全开 (李恒高之子)一家三口同驾一条大木船。接近南岸 时,李恒高不幸中弹牺牲,弟弟李启高忙将橹交给了身旁的战土,去掌握哥哥松下的舵。他刚拨正船头,也中弹倒下了。腿部受伤仍在奋力摇橹的侄儿李全开,立即跑到父亲、叔叔的遗体旁边,掌舵继续航行。当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腹部时,他仍抓紧舵杆不放,大声呼喊邻近船工刘精华带着他驾的船一同前进,直到刘精华用船头顶着他的船前进时,他才松开紧握船舵的双手,挨着父亲和叔父的遗体倒下,献出了年仅17岁的生命。李恒高兄弟、父子为人民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成为激励军民夺取渡江战役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经过30分钟的水上拚搏,第一梯队终于突破长江天堑,登上南岸,把“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红旗插上了黄山、香山。
渡江战役,宿松共有2001名船工驾驶1077艘船只投入战斗,62人英勇负伤,27人壮烈牺牲,305艘船只毁损。
责任编辑:周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