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育光阴谱成岁月的歌
宿松融媒讯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远处的湖面已泛起粼粼波光。他和往常一样,已经站在了校门口,习惯性地同每个孩子、每位家长打着招呼,目光扫过,留意着书包带是否系紧,红领巾是否端正。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十年。他就是深耕教育事业四十余年的高岭乡枫林小学校长陈军。他所带班级曾获得“安庆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获评“宿松县优秀教师”。
初心如泥 润育花开
1983年,陈军怀揣着梦想与激情初登讲台。80年代,不少农村家庭光景艰难,学费成了拦路虎,有些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他便揣着贫困生手册,领着几位老师,天蒙蒙亮就踏上露水浸透的田埂,挨家挨户地走访。那时的黄土路,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他的鞋底总沾着沉甸甸的泥巴。班上的华华同学(化名)自幼丧父,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眼看就要失学。他从孩子母亲的叹息中,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于是毅然提出:学费由他来付。这一默默举动,让华华同学顺利地读完了小学。
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他所带班上的磊磊同学(化名)家境特殊,父母离异,与年过七旬的爷爷生活。性格怯懦孤僻,上课沉默,学习成绩也跟不上。他注意到这个安静的孩子后,常常去家访,找磊磊同学聊天,渐渐成了孩子信赖的“大朋友”。学习上,他给予了更多关怀。从三年级起,每天放学后,他都为磊磊同学单独辅导。日复一日地坚持,让磊磊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不仅如此,他还鼓励磊磊同学积极参加学校艺术节。在集体的排练与展示中,磊磊同学渐渐开朗起来。当他手捧一等奖奖状,雀跃地跑到陈老师面前说“我要把奖状送给陈老师,因为您是我的好朋友”时,他看到的,已不再是那个怯懦的男孩,而是一个眼里有光、充满朝气与自信的少年。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陈军说这是他的教育初心。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泥土里长出的承诺,在岁月中开花结果。
风雨如晦 师心如檐
他将满腔热忱献给了孩子,也将温暖的情谊留给了同事。临时代课教师小邓离开学校时在微信留言中写道:“陈校长,真诚地跟您说声感谢!感谢您在工作上的悉心指点,在生活上的无私关怀,这一切,让我受益终身……”这也是无数曾在高岭乡枫林小学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的共同心声。
学校里的小宋老师老家在太湖县,一次在周末返程回家的路上出了车祸。陈军接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得知她身体无大碍后,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他一边轻声细语地安抚着小宋焦虑不安的情绪,让她不要担心工作,安心养伤,一边迅速着手协调学校课程的安排,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住院治疗期间,他对小宋老师的关怀从未间断。每天,他都会拨通小宋老师的电话,询问她的身体状况,还特意安排学校同事前往医院看望小宋。“看到陈校长和同事们这样关心我,内心真的很感动。”小宋老师感慨地说。
晨昏克勤远路担岗
陈军在枫林小学担任了七年的教导主任后,2017年,他开始负责这所村级小学的全面工作。每天天刚蒙蒙亮,他总是第一个到校。先到厨房看看柴火够不够烧,再挨个教室检查门窗。等到傍晚放学,他总要等所有孩子都离校后,再巡视一遍校园,确认每间教室的灯都关了、门都锁好,才最后一个离开。校园的日常守住了,可他心里还压着一块大石头。枫林小学太偏远,年轻老师来了也留不住,待上一两年就想办法调走。教师像走马灯似的换,孩子们的学习怎么能安稳?
“光靠讲情怀留不住人。”他心里明白,得给老师们实实在在的盼头。那段时间,他整天琢磨这事,终于想出了个办法:要给学校设立奖学金和发展基金。
从此,这个两鬓花白的老人开始了他的“奔波”。一有空闲,他就往村里、乡里甚至县里跑,找当地的企业家,联系从村里走出去的能人。他兜里总揣着学校的资料,见人就不厌其烦地讲学校的困难,讲孩子们多么需要稳定的老师。
起初并不顺利,吃过闭门羹,也听过风凉话。但他从不气馁,这次不行就下次再来。慢慢地,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
先是“叶青奖学金”设立起来了,接着“枫林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教育基金”也到位了。有家企业还直接给学校送来了崭新的办公桌椅和教学设备。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原来想着要走的,现在也愿意留下来试试。他用磨破的鞋底,为孩子们蹚出了一条路。
如今,他即将退休,将工作的担子交到了年轻人手中,心却依然系着学校。凭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他四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将大半辈子默默献给了这里的孩子们。他用最朴实的行动,谱写了一位普通教育者扎根乡村、献身教育的深沉之歌。(通讯员 石红霞)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