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生:富而思源报春晖
宿松融媒讯 “老张为人好,确实是一位情系桑梓、不求回报的大好人!”在宿华亭镇,提起古稀老人张咏生,大家都对他连续18年坚持捐资为家乡人民排忧解难的善举敬佩不已。
初冬时节,走进华亭镇对桥村汪冲组,修建在当家塘周围的白色护栏,与种植在旁边的一棵棵长满黄色叶子的柳树,相映成趣,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保护了大人小孩安全;池塘边还建造了石级台阶,为村民日常洗衣洗菜提供了方便。不远处,是一条四通八达的“村村通”公路,不但方便了人们出行,而且像一条玉带镶嵌在乡间,使这里美不胜收。
“这口当家塘,是张咏生老人捐资16万元修建的。以前,里面蓄不了水,水也容易浑浊,加之周围没有护栏,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经过清淤、筑堤、建护栏、栽树等综合治理后,昔日的臭水塘蝶变为现在的景观塘。”华亭镇对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飞介绍说。
年近八旬的张咏生老人,是华亭镇对桥村一位普通农民,有着心酸曲折的人生经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再婚时,后妻又带来一孩,全家9口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肩上。俗话说:“穷则思变。”2004年8月,经过一番市场考察,此时年近六旬的张咏生,发现宿松县城区没有一家真正的平价药房,如果开设这样一家店铺,不但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还能够造福一方百姓。通过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齐30万元。当年11月,“百姓园大药房”在县城四牌楼开张营业了。
在创业过程中,过惯了苦日子的张咏生,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总是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但对亲朋好友、员工却慷慨大方,哪个生活遇到困难,哪个家里急需用钱,他总是第一时间把钱送到哪个手上。经过20年的稳步发展,他创办的“百姓园大药房”很快就有了分店,已创办连锁大药房24家,遍及宿松城乡。
创业成功的张咏生,没有沉醉在企业和家庭的“功劳簿”上,依旧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且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今天,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得要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经历过人生的困苦与磨难,深知家乡父老的不易,家乡发展的不易,现在自己富了,就更要去帮助家庭困难的人,支援家乡建设……”张咏生常常对家人和员工们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张咏生伸出的援助之手。支援对桥村修建“村村通”公路,他捐资3万余元;支援组里重建祠堂,他捐资19万元;支援脱贫攻坚,他捐资3万元;支援人居环境整治,他捐资1万元;支援汪冲组修建排涝灌溉引水槽,他捐资6万余元;支援村里“救急难互助社”,他捐资1万元。张咏生老人的善行,举不胜举。
一桩桩,一件件,见证了张咏生老人在公益路上的“乐此不疲”。自2006年以来,他累计捐款50余万元,用于支援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抗洪救灾、抗击疫情、帮扶家庭困难群众等公益事业;通过创办的企业,共解决家乡60余名村民就业。
“你们看,广场上增加的这两盏照明灯,就是张老主动捐款12240元安装的。”华亭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夏学成介绍说,以前辖区振兴学校安装在校门口的路灯,因为发挥的照明效果不理想,给晚上接送孩子的家长带来不便;现在校门口的灯光如同白昼,全校师生及家长无不对张咏生老人充满感激之情。
悠悠桑梓情,思源报春晖。在反哺社会、反哺家乡的公益路上,张咏生始终没有停步,即使是步入古稀之年,他依旧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懈追求,致力乡村振兴,谱写无悔人生。(通讯员 孙春旺 王宇平 吴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