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忘不了的串门拜年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公安局刑侦大队  作者:    时间:2021-01-27 11:13:04   

  融媒体讯 正月初一相互串门拜年,是春节期间家乡至今仍盛行的一种传统习俗。

  我的家乡坐落在皖西南地区,这里山连着村庄、村庄连着田野、田野连着池塘,层层叠叠的自然景观使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每到正月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起得特别早,六七点就吃完了早饭,各自打开家里大门,备好茶水、香烟和食品,等着人们到家里串门拜年。

  此时,外面到处都是出行串门拜年的人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走在一起,漫步于乡间小路,有说有笑;路上相遇,彼此都会热情地挥手致意,嘴里喊着“过年好!”“新年吉祥!”等问候和祝福的客气话。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和弟弟就跟在哥哥后面,挨家挨户地登门拜年。我们身上都穿着裁缝做的新衣服,手上都拎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家,我和弟弟在哥哥的带领下,根据主人家的情况,依照辈分说着:爷爷奶奶拜年啰、伯伯婶婶拜年啰……等等之类的祝福语。主人家都会随即回应,一边招呼我们到家里坐坐,一边给我们每人递上一根香烟,还从房间里拿出泡米花、泡米糖、玉米花、麻糖、花生、蚕豆等吃食,装进我们手拎的袋子里。20世纪,我们那里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泡米花、泡米糖、玉米花、麻糖、花生、蚕豆等食品都是人们用农作物加工出来的;平常,人们都舍不得做麻糖和泡米糖吃,只有到过年时才做。

  小时候,我们因为弄不清家族辈分,不免闹出喊错主人家称呼的情况。记得有一次,我们将一位按辈分应称呼“婆婆”的长辈,竟称呼成了“奶奶”。老人家即开玩笑说:“你们不把我的称呼叫对了,我就不发糖给你们吃。”

  大人串门拜年与小孩子不同,他们进门先讲些祝福祝愿的吉祥话,然后坐下来喝茶,嗑着瓜子,拉着家常,谈些新一年的打算后即刻离去,再赶其他各家。即使是平常关系不怎么好的家庭,这天也会相互串门拜年。此前的隔阂,都会在新年的欢笑声中荡然无存。

  这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老家的屋场里响个不停,喜庆、热闹的气氛弥漫着每个角落。串完门的人,干脆把桌椅搬到阳光下玩起麻将或扑克,享受着节日里的快乐时光。

  一直以来,家乡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亲疏,家家都要跑个遍,不能漏掉一户,独居的老人住处更要去;整个屋场,四十来户,你来我往,至少要花上一个上午。有的家庭大人们,初一上午抽不出时间串门,就下午串门;如果下午又实在抽不出时间,就初二串门。不过,在过去,人们都希望这天第一个进门拜年的是个男孩,而不是女孩,认为男孩会给家里带来好兆头。传统社会里的男尊女卑,总是体现在各种习俗之中,串门拜年自然也首当其冲。如今,人们再不讲究这个规矩了,而家家串门的规矩至今仍在家乡盛行。

  改革开放后,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到外面务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但每到过年,即便是在外面成家立业的年轻人,也都会带着老婆、孩子回家过年。正月初一这天,他们还会带着老婆、孩子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享受着其乐融融的传统风俗。离开老家十几年来,每年正月初一,我仍像小时候一样,跟着哥哥一起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只不过身后多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每次跟着我们串门拜年回来,随身带的两个袋子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饮料,及各种各样的饼干和糖果。与我们小时候的食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可见,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春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以往春节期间相互串门拜年的传统习俗。家乡有很多在外工作的人,没有回家过年。初一这天,乡亲们通过建立的“陈屋微信群”,在群里相互串门拜年,祝福彼此。

  可以说,在我们家乡,最令人向往的年味就是正月初一相互串门拜年,它能够让节日的村庄到处呈现一派祥和热闹的氛围,也能够让亲情、友情、乡情在四处飘荡的祝福声里回味升温,还能够把平时因为忙工作而疏远了的亲情、友情、乡情重新织补起来。因而,得到家乡人的广泛推崇。

  如今,对于离开家乡的每位游子来说,纵然离家十几年、几十年,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正月初一串门拜年。(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