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富民莲花别样红
融媒体讯 “老许农场里的莲花开了,又红又艳,真漂亮!”日前,笔者慕名来到我县首座莲虾种养基地。
五十岁刚出头的许全进,是基地主人。他待人热情,做事诚恳,熟悉他的人都喜欢喊他老许。老许的莲虾种养基地坐落在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姚上组,基地里除搭建了几间工棚外,全部都是蓄了水的农田,每到夏季,农田里就会盛开着一大片又红又大的莲花。
车子在莲虾种养基地门口停了下来,笔者快步走下车,禁不住花香的吸引,昂起头,向东边的田野望去,如扇的莲叶,绿汪汪一片,托着亭亭玉立的莲花,如绿纱托着红缎,漂浮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
“那边100亩全是莲虾,这边400多亩全是稻虾。”老许的话音未落,一群白鹭突然从附近的农田里腾空而起,拍打着洁白的翅膀向远方飞去。
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因地势低、附近湖汊多,当地村民饱受洪涝灾害,“小淹年年有”成了一种常态,数百亩良田被迫抛荒。
“这么多农田被抛荒,真是太可惜!”20岁就跟养殖打交道的老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老许的养殖经历非常丰富,搞过甲鱼、鳜鱼、黄鳝、番鸭等特色养殖,但都形成不了规模;也搞过普通鱼类养殖,但面临的困惑多,不投饲料,鱼的长势慢,产量上不去;投饲料,鱼的品质受影响,卖不上好价钱,他终究还是能没获得成功。
由于没能找到很好的养殖出路,老许曾经在养殖路上迷茫过一段时间。
2014年3月,老许在湖北一个朋友的介绍下,终于找准了稻虾连作、稻鸭共生的种养门路,并将村里抛荒的500亩农田流转下来。
起初,当地村民都不怎么看好老许,觉得他是在做傻事,有的人还在背地里说风凉话。
说干就干,他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农田外围筑起了一道一米高的堤坝,并在每块农田的周边围起了一道扎实的网片。
2016年6月,我县遭遇连续多日的强降雨,造成多个沿湖乡镇发生内涝。老许的家庭农场未能逃过此劫,暴涨的洪水漫过老许修筑的圩堤,淹没了农田,所幸围起的网片,挡住了小龙虾的外逃,有效降低了农场的损失。
采用绿色生态种养方式,是老许在稻虾连作、稻鸭共生种养道路上的成功法宝。在稻虾连作上,每年10月水稻收获后,他就将农田里全部种上一种叫伊乐藻的水草,这种草生长迅速、再生能力强,具有调节水溶氧、净化水质、为虾提供栖息场所及消除水中有害物质等作用;等到来年4月,农田里会长满了水草,这个时候,再将虾苗投放下去,虾苗就能得到迅速生长,这种环境下长出的龙虾,品质特别好。小龙虾成熟后,捕捞出售,再种一季晚稻。
在稻鸭共生上,每年4月插秧之前,他就将鸭子赶进稻秧里抓虫子吃,鸭子吃饱后,排出的粪自然会掉在农田里,这样一来,既省去了药物治虫,又肥了农田,真正实现了农业的绿色生态发展。
第一年,老许的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就获得了成功,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老许心里美滋滋的,干劲更足了。
2016年10月,在一次外出考察中,老许通过朋友介绍,又学会了莲虾共作种养技术。
“莲虾共作种养使用的莲种,可不是普通的莲种,叫太空莲,这种莲的产籽量是普通莲的两三倍,莲叶少而小,花蕾多而艳,莲蓬大而满。”经老许一介绍,大家才知道这儿的莲花为啥壮观、为啥好看的原因了。
老许说,莲虾共作种养的最大好处,在于莲池的环境最适合小龙虾生长。莲叶遮阳,可以使夏季的水温每天都能保持在适宜小龙虾生长的状态;莲叶杆能成为小龙虾的依附物,可以自由调节栖息方式。一般的农田因达不到蓄水的深度标准,而不符合莲虾共作的种养条件。为此,在不破坏农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他对实施莲虾共作的普通农田,都要进行一定的改造,还在改造的农田里安装自动排水、进水设备,使农田的水位始终保持在标准状态。
2017年,他在改造后的农田里种养了40亩莲虾,仅莲籽收入就达14万多元,每亩莲虾收入比稻虾收入多出2000多元。
2020年,他通过加大农田改造力度,又将莲虾的种养规模扩大到100亩。
放虾笼、取虾笼、摘莲蓬、剥莲蓬、晒莲子……让老许比以前更忙了,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为了保证取出来的龙虾都能赶到上市时间,每天晚上从12点开始,他就带领十几个工人一起,逐田取虾笼,从130多块农田里取出1000多张虾笼,至少要花上六七个钟头,晚上根本睡不了觉。
姚松平是老许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每天忙里忙外,俨然成了农场的半个管家。现在,姚松平在农场有着两种身份,既是工人,又是股东。每年他不但从农场拿到3万元的分红,还能挣到3万多元的工资。在老许的帮扶下,他从过去的贫困户一跃成为富裕户。
“如果不是老许当初把农田全部流转下来,我们家的农田还搁在那里荒着呢!现在我们又上哪儿去拿300元一亩的承包费!”
“以前,我和老伴都靠打零工挣点小钱维持家庭开支,自到老许的家庭农场做工后,每年都能拿到两三万元的工资,作为一个快七十岁的人,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
“这些年,老许不但帮我们这里好多人安排了就业,还自己掏钱在农田里修了路,新建了水利设施,现在我们到农田干活方便多了!”
……
提起老许,姚圩村没人不给他竖大拇指,个个都唠叨他的好。
“如果不是党的惠民政策好,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乡亲们的支持,我的家庭农场就不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每当听到大家的赞美声,老许总是这么回答。
创办家庭农场6年来,老许共解决当地村民务工8600人次,其中贫困户4500人次;每年为在农场务工、入股的村民发放工资和土地分红支出达70多万元,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个人富裕不算富,只有大家一起富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大家带动起来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富裕。”在许全进的扶持带动下,稻鸭共作、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已辐射到周边社坛、青云、高岭等行政村,种养面积已发展到一万余亩。
莲花香里说丰年,今年的姚圩村又是丰收之年。(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莫佳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