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山乡巨变的“密码”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脱贫攻坚指挥部  作者:    时间:2020-06-18 17:05:39   

  融媒体讯 群峦叠翠,逶迤磅礴,延绵的大别山是美丽中国腹地的绿色屏障。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曾交通闭塞、基础落后,美丽背后却是贫困和原始,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如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寻求山乡巨变的密码,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敢创新:激起一池春水

  有一种艰难,困羁于山;有一种力量,勃发于山。

  柳坪乡党委书记朱元松,被群众称为“创造奇迹”、被同行誉为“教科书式”的党员。

  2016年3月,朱元松走马上任,来到宿松县西北深山区柳坪乡。决战脱贫攻坚,他一手抓“规定动作”,一手抓创新发展双轮驱动。以“农业+”、“党建+”、“互联网+”、“合作社(公司)+”、“文化+”、“生态+”等发展新模式,向“红色文化”要“张力”,向“绿色文化”要“活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高速发展。

  “在罗汉山,那里产业兴旺,那里就党旗飘扬;那里党旗飘扬,那里就产业旺盛。”朱元松说,“通过‘党建+脱贫’,我们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汇聚起脱贫圆梦的强大动能。”

  这就是情怀,显现了党的宗旨和底色。扎根深山,创新路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追求富裕的星火在大山深处燎燃。朱元松点燃的是幸福的承诺,播撒的是嬗变的种子。

  邱山村是宿松县海拔最高的村落,树木葱茏,就势而建的民宅墙体洁白、房顶红黛相间;登高远望,山峦叠嶂,山间烟波缥缈,山谷蹊流蜿蜒而下,一幅春意盎然的生态水墨画跃然眼前,犹如“天上的街市”。

  “这里曾经交通闭塞,我们以种茶、种稻、做蒸笼……谋生,一到寒冬季节,一些人无所事事,寻衅滋事、赌博、小偷小摸多发,乡亲们怨声不断。”一位上了年纪,看上去70多岁的老乡回忆道,“建于上世纪中后期的老房子,遍布田间地头,房内阴暗潮湿,蚊蝇多,家里的鸡、牛、猪……家畜几乎跟人混合在一起。”

  如今的邱山村,是省森林村、美丽乡村建设、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从优秀村干走上副镇长位置的吴为民说,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头雁”作用。

  针对村里问题的症结是党支部战斗力不强,无法带领群众走向振兴之路,朱元松就发挥乡党委作为,给这些村支部注入新鲜血液,吸收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进入党组织。

  龙河村是深山里贫困村,换届期间推选年纪轻、能力强、学历高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把有抱负、敢作为的群众选入村“两委”班子,依托“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茶园1600余亩,打造“绿色发展银行”,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的“双赢”,增强山区村发展后劲。

  近年来,该乡创新工作方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良风气悄然消失,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营造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到处是瓜果飘香、乡亲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场景。

  “工作好不好,脸上见分晓。群众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认可。”朱元松说:“正是这样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队伍,为各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硬环境:引来八方观摩

  突破思维壁垒,融化意识坚冰,探索造血机制,打造经典样本。山乡柳坪变了,是脱胎换骨的根本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是从内而外的彻底变化。

  这几年,柳坪乡美丽乡村建设经验频出,引来八方观摩。

  2018年7月21日,宿松县农村危房改造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柳坪乡邱山村召开,全县21个乡镇前来观摩学习取经。

  咬定青山不放松。柳坪乡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努力推动生态治理“高颜值”。现在这里不仅可以真切感受到特色鲜明的山水魅力,更能细嚼慢咽到乡村独有的神奇。

  该乡的生态优势,是不可多得的外部环境。该乡确立“打造竹海茶乡,建设生态柳坪”美丽乡村战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山乡,形成“一心、一廊、三带、多点”创省级森林城镇。以柳坪乡府集镇为中心,长溪河绿色廊道,墨两、柳邱、柳朱三条主干线,7个行政村森林点相衔接,建成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生态体系,促持续发展。

  不遗余力地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构建城乡一体的森林网络;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形成合理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满足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功能,被称为“柳坪现象”。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消除群众生活安全隐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朱元松说,柳坪乡把这项工作紧紧拎在手上,整治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目前,该乡7个村的邱山、大坂、大地、柳坪4个村成功申报省级森林村,邱山村还是全国生态文化村。该乡曾先后为第十一批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森林城镇。

  该乡在全县第一个整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全县唯一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乡镇,美丽乡村高起点、高质量建设赢得了好评。

  看亮点,学经验,鼓干劲,柳坪乡不但成为山区发展的样品,也成为其他地方借鉴的样本。

  谋发展:下出先手棋

  不谋百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乡。下出高质量开局的“先手棋”,便是将美好期待转化为乡村振兴大手笔。该乡向“集体经济”要“质量数量”,推动产业发展“高效益”。

  该乡是偏远贫困山区,7个村均为贫困村。

  面对贫困现状,该乡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推进精准脱贫的物质基础,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经济实体与村集体经济利益与带动贫困户利益“双链接”,是朱元松到柳坪乡任职后“先手棋”的精彩一笔。

  将荒山荒地闲置资源变致富之宝,该乡立足经营性资产抓创收、资源性资产抓开发、公益性资产抓管护,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特色产业“立起来”,“优势”变“胜势”。雨花菜堪称森林软黄金,当地居民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发展的目光聚焦于此。如邱山村栽种雨花菜近500亩,年产量10000余斤,收入达100万元,户均增收1000余元。这里的雨花菜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配角”,而茶叶才是“主角”。龙河村的茶叶公司,年利润25万元,每年回馈村里5万元,村民分红计20万元。

  该乡丰富的资源,是增收的又一源头活水。2016年6月,吴焰松返乡成立“宿松县松寨茶业专业合作社”,与部分村民签订土地、山场流转协议,新建茶园1680亩,现扩大到3000亩。每年农户受益达67万元,让贫困户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2.8万元。该乡的闲置资源活了起来,“短板”变“长板”。

  2018年,宿松县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及把村集体荒山荒地变成“金山银山”的“三变”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农村改革的“重头戏”。

  该乡蒲河村被选为全县第一批“三变”改革试点村。

  蒲河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4分地,全村耕地曾经撂荒、山场长满茅草。村里将1000多亩抛荒的山场、旱地集中流转到民红公司,发展茶叶、油茶、黑猪种养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及集体增收。2018年户分红利1000至4000元。

  该乡盘活土地,村企双赢,最美生态“动起来”,“青山”变成“金山”。

  大地村四面环山,呈“人”字形,亭子岭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横亘其间。

  该村四周青山环绕,翠竹古木冲天,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近几年,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制规划、保古建筑、与周边协调,融合古今文明,让老屋和新房环境风貌相得益彰,传承和开发传统村落。利用山区特色,带动农家乐、茶园乐等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助推村级经济,增强传统村落发展后劲。

  境内最高峰罗汉尖腹地的龙河村,有海拔600多米的郑家寨,宿松十八山寨之一,是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村民们在山顶建起了农家乐,从前人迹罕至的山寨,如今人流络绎不绝,郑立意率先走上了靠旅游致富的道路。

  该乡以点带面,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生态优势,以邱山为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邱山罗汉尖、龙河郑家寨……多个景点的生态旅游。以旅游经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助推乡域经济发展。

  五年来,该乡合力攻坚,脱贫1233户3837人,7个贫困村均顺利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22%。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责任。多年来,朱元松所在的柳坪乡党委,立足扶真贫、真脱贫,逐步将该乡建设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大幅度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通讯员 王会光 司舜 张俊文)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