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宿松:牌楼村的西瓜熟了(图)

【 字体:    稿件来源: 五里乡  作者:    时间:2020-06-16 10:38:07   

  融媒体讯 六月的五里乡牌楼村,连片的西瓜大棚格外显眼,翠绿滚圆的西瓜挂满秧蔓,摘西瓜、挑西瓜、运西瓜、卖西瓜的身影随处可见。

  “现在,我家的西瓜一点都不愁卖,今天就有三四个客户开车到基地买瓜。”烈日下,牌楼村西瓜种植大户张先水正忙着给客户装车。

  坐落在牌楼村胡屋组的西瓜基地,是张先水在牌楼村境内设立的三个西瓜种植基地之一,这里种植了7亩西瓜,其他两个基地共种植了50多亩。

  张先水介绍,今年他的西瓜基地,在5月初就出产西瓜了,那是结的第一茬西瓜,现在结的是第二茬,后面还有第三茬、第四茬,可以持续到十月份。

  “过去,种出来的西瓜,不是大的大,就是小的小,一点都不匀称,而且产量不高,每年都要换地种西瓜,结出的大批量西瓜又担心卖不出去;现在通过引进新品种,以及利用掌握的育苗、施肥等技术,既能使结出来的西瓜大小都比较匀称,又能使西瓜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既能控制西瓜的挂果时间,又能防止西瓜秧感染枯萎病。”谈起如何实现西瓜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张先水滔滔不绝,对自己科学种植西瓜的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年过五旬的张先水,是五里乡西瓜种植规模最大的专业户,也是该乡最早种植西瓜的农户之一,有着30余年的种植历史。

  为何西瓜产业在农村地区难以发展起来?张先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张先水回忆,1992年6月,他露天种植的一亩多地西瓜都成熟了。其间,恰遇连续两周的阴雨天气。有天,他骑自行车装着100斤西瓜去县城沿街叫卖,却一个都没卖掉。等到天气转晴后,几千斤西瓜,因为积压的时间过长,外皮的色泽一点都不好看,瓜瓤的味道也不新鲜了。那年,种西瓜的成本都没全部收回来。

  十几年前,旱地无法连作,是困扰他和当地农户的一个现实问题。旱地种植西瓜,对土壤的微量元素需求非常大,第一年旱地种植西瓜后,第二年土壤因缺乏微量元素,就容易导致西瓜秧的根部犯枯萎病。而每个农户家的旱地都十分有限,无法做到换地种植,由此打消了他们种植西瓜的积极性,不少农户只得另谋脱贫出路。

  喜欢读书看报的张先水,没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一步一步地攻克种植难关。2008年,他第一个在村里搭建大棚,引进优质西瓜品种,破解了阴雨天西瓜花不容易授粉的难题,使西瓜的产量从过去每亩四千斤提高到一万斤。为破解旱地无法连作难题,他通过外出考察学习,掌握到了嫁接苗技术,将培育出来的西瓜苗,全部嫁接到高抗枯萎病的枮木上,使西瓜苗在得以正常生长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瓜苗根部受枯萎病感染的现象发生。同时在培育西瓜苗上,他采取批次育苗方式来控制西瓜秧的挂果时间,使种植出来的西瓜秧在不同时间段挂果、不同时间段成熟,避开了西瓜集中成熟、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风险。

  “通过嫁接枮木技术,我在位于张老组的大棚内,已连续四年种植了西瓜,产量一点都没受到影响,放在十几年前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科学种植西瓜非常重要。”张先水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尝到科学种植西瓜甜头的张先水,没有忘记曾经帮过自己的亲友,更没有忘记那些仍未脱贫的乡亲。多年来,他坚持把好的就业岗位留给村里贫困户,悉心指导致富无门的乡亲科学种植西瓜。

  在他不遗余力的扶持带动下,西瓜种植业由牌楼村辐射到周边的六圩、五里、黎冲等行政村,专业种植户已发展到11户,其中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占5户,全乡西瓜种植面积达到470余亩。

  大棚连着村庄,村庄拥抱着大棚。成片的西瓜大棚,成了牌楼村六月最亮丽风景。

  西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牌楼村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从五月份开始,当地一大批村民,每逢天气好时,就会开着三轮电动车,到张先水的西瓜基地批发西瓜,有的在宿复公路线摆摊销售,有的开着车在县城沿街叫卖。

  “我们这儿出产的西瓜瓤红肉脆甜度高,从我们这儿路过的人,都喜欢下车买我们的西瓜。”牌楼村村民刘巧枝,从5月初开始,就在宿复公路线牌楼村路段摆摊卖瓜,最多时一天能纯挣400多元。

  如今,在牌楼村,像刘巧枝一样,在公路边摆摊卖西瓜的村民已发展到20余人。

  西瓜熟了,牌楼村的人更忙了,幸福生活更有盼头了。

  一种作物,孕育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造就一种模式,一种模式繁盛一个群体。谁能想到,五里乡农业之所以能在近年内发展如此迅猛,竟是从一排排西瓜棚里衍生出的强大产业力量!正是这小小的西瓜见证了五里乡农业的转型和发展。

  跟着科学走,抱着西瓜奔小康。活力、生态、发展并存的牌楼村人,正用辛勤和汗水织就着一幅甜蜜而又独具特色的绚丽画卷,将崭新的发展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讯员 孙春旺 余婷)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