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不减 扶贫路上挑重担
——记下仓镇望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朱柳生
今年59岁的朱柳生,是宿松县林业局一名党员干部,拥有近4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他,2017年受组织委派,到该县下仓镇望墩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履职以来,朱柳生勇挑扶贫工作重担,在扶贫路上,他用心用情帮扶,真抓实干为民谋福,该村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1.96%降至0.28%,顺利脱贫出列。每到村里,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朱”,一点也没把他当外人看。
党建引领筑牢扶贫战斗堡垒
望墩村地处大官湖北岸,全村辖32个村民小组,975户3996人,是全县70个贫困村之一,2014年在册贫困人口149户478人。“望墩村由原刘湾、高楼、望墩三村合并,人员思想比较复杂,要想打好脱贫攻坚硬仗,首先要增强村支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打造推动望墩村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谈及扶贫路子,朱柳生介绍道。
到村任职后,朱柳生重点抓紧抓实组织建设,制定“三会-课”学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他经常与我们交流谈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两委班子执行力和战斗力也在进一步增强。”一名村干说。
坚持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核心。该村共有121名党员,90余名村民代表,白天大部分人在家忙农活,朱柳生就利用晚上的契机,通过开展扶贫夜校,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加强集中学习和政策解读,不断提高村民代表们的自我治理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有些年纪大的老党员、老村民不识字,他就一字一句地将有关政策读给他们听,时常讨论到深夜,等散会后,有着近视的老朱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住处。回到住处后,朱柳生将一天的工作和走村入户情况记录在扶贫日记上,每天深夜一二点睡觉成为了常态。
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扶贫新路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在扶贫的过程中,朱柳生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用身边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困难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同时,他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该村地理优势,作出脱贫帮扶和村级主导产业发展总规划,制订分年实施产业发展计划,帮助贫困户制订脱贫致富计划,精准实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
为全面掌握了解村民们的所想所需,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朱柳生积极走访党员、村民代表、老村干、贫困户及部分非贫困户,发放宣传资料,多层次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让每个村民理解支持支村两委的扶贫工作。“老朱每次来都问我有什么困难,一起帮我想办法,帮助我们办事儿,特别热心!”一位村民笑着说。
通过他和村干部们的不懈努力,精准扶贫成效显现——2019年帮助该村贫困户落实到户产业项目105个,发放产业到户补助21.92万元,安排22个贫困人口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帮助3户落实危房改造,新增办理慢性病卡1人,帮助88名贫困在校生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精准落实五保、低保、残补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该村在各项扶贫政策上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受到群众们的一致好评。
倾心帮扶助力村组面貌蜕变
朱柳生驻村的四年时间里,他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主动与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对接,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不断解决村民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昔日的贫困村也正悄然发生着美丽的蜕变:
在市国土资源局的帮助下,该村完成了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200万元的小农水建设工程;完成了傅屋等5个村民组的循环道路建设;完成了26个组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全村农网升级改造总目标,建成集体光伏发电站2个。
在县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利用荒山荒地发展2000多亩油茶经济林,超额完成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完成退宅还耕189亩,落实村集体水面养殖800亩,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广场2个、文化广场1个,还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和残疾人工作站;新建偏远组级砂石道路9条,硬化道路20多公里,实现全村组级道路组组通,全面完成各组道路亮化工程。同时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已建年出售土鸡20万只养殖场1个、养猪场1个,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191.2万元。今年又流转土地1200亩,引进1家绿化苗木公司,建起高端景观绿化苗木基地,为村民务工增收开拓了新途径……
“我是一名党员干部,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是我的职责所在。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也是决胜的关键一年, 还得继续加油干,多做为群众谋福致富的实事。”朱柳生充满信心地说。(通讯员 周正火)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杨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