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荡漾连四代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述说的就是客籍连家船渔民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
在宿松湖区,祖祖辈辈以鱼为生的渔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代。
祖籍江苏洪泽湖的魏照明,从曾祖父开始,全家老小就来到宿松,他们祖祖辈辈都在湖区作业,现住在千岭乡竹墩渔民新村,家里现有9人。
像魏照明这样的渔民,遍布宿松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濒临长江,境内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水域,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称。历史上曾拥有内港和外港渔民达3万之众。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来自山东微山湖、苏北高邮盐城及本省东至、明光等地客籍连家船渔民慕名来到本县四大湖泊和长江流域从事流动性漫长渔业生涯。
他们秉承“靠水吃水”的古训,在浩渺水域中,居家渔船,安扎在湖水中央,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趸船就是他们一家一户的“房子”,旁边的渔船既是他们生产工具,也是他们小孩上学、上岸买菜买米、诊病等生活的交通工具。他们早些年就利用风力发电,也通过架设小型卫星接收器收看电视节目。这种生产和生活状况,大部分渔民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结束,成为当时湖泊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将很快成为人们历史记忆中的场景了。
据县志记载,早在60年代县革委会就开始着手将流入我县大官湖等水域的客籍连家船渔民组建渔业队,并组织定居在六昌湖大坝上,掀起了历史上“渔民上岸”的序幕。 70年代又对流入县域龙感湖水面上的客籍连家船渔民组建渔业队,并组织定居在作业地附近大坝上。至此,渔民上岸定居迈出坚实的步伐。
尤其是近几年来省政府正式把“渔民上岸”纳入年度考核的民生工程,彻底改变渔民以船为家的传统格局。本世纪初全县以船为家的渔民达2000余户,后来通过多种途径已自行解决住房的有500多户。据2014年统计全县还有1419户以船为家渔民,近年来通过实施民生工程采取公租房、自购自建、投靠和危房改造等四种方式基本都落实了上岸安置政策。
千岭乡竹墩渔民新村、碧岭实验区,就有420多户渔民集中安家。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认真推行“1+6”模式,即统筹推进渔民户籍、就业、教育、医保、低保、养老及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一揽子落实。上了岸的渔民正式告别颠沛流离漂泊生活,由水云间步入新天地。如果说70多年前的客籍连家船渔民为了生计逆流而上“敢越雷池”,那么如今这一辈的现代渔民们,则是顺应潮流,乐于上岸,华丽转身,起居别样,他们欣逢盛世,相信今后的日子会更加美好。(唐吕军)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汪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