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宿松山径赛开启 “中国诗歌之乡”全域旅游新路径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发改委  作者: 史凌俊   时间:2025-10-24 15:06:32   

  宿松融媒讯 在安徽西南、长江北岸,有一座千年古邑——宿松。这里以诗歌为韵脚,以山水为篇章,正谱写一曲文旅融合、因人而兴的壮丽诗篇。作为安徽省首个“中国诗歌之乡”,宿松近日举办的“中国诗歌之乡”山径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擦亮“诗意山水 滋味宿松”农文旅品牌、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生动实践。

  千年诗韵,铸就文旅融合之魂

  宿松与诗歌的缘分源远流长。自西汉建县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陶渊明、李白、王安石、苏东坡、陆游等文学巨匠先后在此驻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闲适与洒脱,正是在宿松的灵山秀水间孕育而生。

  2008年,宿松被中国诗歌学会正式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称号。这份荣誉,既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可,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独特的灵魂基因。

  宿松没有将诗歌束之高阁,而是让它走进山水、融入生活。“中国诗歌之乡”山径赛便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赛事路线巧妙串联诗意山水,让参赛者在奔跑中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脚步丈量的不只是距离,更是历史的纵深与文化的厚度。这种将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体验的方式,使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因人而兴,激活全域旅游之本

  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全域”与“全员”。宿松深谙“因人而兴”之道,始终围绕“人”的需求与参与展开。

  以赛事聚人气

  山径赛兼具挑战与趣味,吸引了各地运动员、户外爱好者及亲友团参与,将小众赛事转化为大众旅游消费场景。赛后,参赛者纷纷前往长江文化地标小孤山观光,带动了周边景点客流。小孤山因陆游散文《过大孤山和小孤山》入选课本而成为“课本游”热门打卡点,江湾近期出现的“微笑天使”江豚更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赛事的引流效应,让自然与人文价值得到双重放大。

  以文化润人心

  赛事期间,组委会安排诗歌创作体验、地方美食品鉴、非遗展示等活动,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宿松魅力。文化学者蒙曼在“曼行安庆”之旅中,三次赞叹宿松“山水皆诗眼”“文物会说话”“古今共回响”。游客在白崖寨感受元末古寨的沧桑,在红二十七军纪念馆接受红色洗礼。这种文化沉浸与情感共鸣,显著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以产业富民生

  宿松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富民工程,推动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文创产业等业态发展,鼓励群众参与旅游服务与经营。白崖寨山脚下的红二十七军红色教育基地、沿途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点,都是旅游富民的生动案例。当居民成为旅游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便会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

  多元赋能,擦亮特色文旅品牌

  宿松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在于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除诗歌文化外,这里还有长江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等多张名片,以及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

  “诗歌+”战略,宿松以“中国诗歌之乡”为总揽,实施“诗歌+”融合战略;诗歌+体育,打造山径赛品牌;诗歌+生态,凸显石莲洞等景区的诗画意境;诗歌+长江,提升小孤山文化内涵;诗歌+红色,丰富白崖寨的教育意义。

  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安徽省正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宿松积极响应,借助山径赛、台球赛、路亚赛等品牌赛事,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省级战略,争取更多政策与资源支持,提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古今交融焕发活力,从元末白崖寨古堡,到近代红色遗址,再到因《黑神话:悟空》取景走红的“攀龙门”,宿松的历史遗迹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古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山水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诗意山水,引领高质量发展

  宿松正沿着“诗径融合、因人而兴”的道路,构建以文化为魂、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旅游生态。这场融合诗歌与山水的山径赛,不仅展现了文化软实力向产业硬支撑的转化,也彰显了宿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享的战略眼光。

  如今的宿松,已超越传统的景点罗列,成为一幅流动的诗画长卷,让诗意山水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融媒体记者 何招平 通讯员 史凌俊)

  

责任编辑:姚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