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挤”进博物馆 晚上“醉”在黄梅戏
宿松“白+黑”文化模式 点燃古城烟火气
宿松融媒讯 中秋月圆,国庆欢歌,“双节”叠加的宿松,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潮。在宿松博物馆,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展厅内处处是专注聆听讲解的身影,参观人数连日突破历史峰值。而当夜幕降临,白天的“文化热”并未消散,反而在博物馆门前广场升腾为一场声光交织的视听盛宴——宿松县黄梅戏剧院搭台唱戏,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与文南词的乡土韵味在夜空中回荡,一场“白天看展、晚上听戏”的“白+黑”文化嘉年华,正让宿松这座千年古县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太火爆了!我们是提前来参观的,没想到一进馆就有好多人。”市民王女士带着两个孩子,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参观到中午,展厅里始终人头攒动。据博物馆馆长孙亮介绍,假期博物馆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实现早开门,晚闭馆,全力满足市民游客的文化需求。双节期间日均接待量较平日增长300%以上,10月6日单日参观人数突破千人大关,创新馆开放以来最高纪录。
为应对客流高峰,优化参观体验,宿松博物馆启动应急保障机制,在一楼大厅设置“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岗,白天提供咨询引导、分流和公益讲解服务,确保参观安全有序;晚上为演出活动提供舞台支持,主动开放舞台化妆、换装及休憩区,为演职人员保驾护航,同时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免费饮水、洗手间、纳凉等便民服务举措,真正实现了文化空间的共享共融。
“没想到宿松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184年松兹侯国的建立,到隋开皇十八年‘宿松县’定名,再到明清‘古十景’,每一件文物都像在讲故事。”一位来自武汉的游客在“松兹侯国”主题墙前驻足良久。馆内精心打造的“诗仙李白举杯邀明月”影音墙、桑落洲文化主题墙、“明月松间照”网红打卡点、徐文藻烈士纪念雕像等互动展项,更是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亲。
而当夜幕降临,博物馆门前广场便化身为一座流动的“露天剧场”。灯光璀璨,锣鼓铿锵,宿松县黄梅戏剧院的演员们身着戏服,登台献艺。《半边月》《天仙配》《月照云楼》《春江月》等黄梅戏经典选段轮番上演,唱腔优美,表演生动,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白天在博物馆里‘涨知识’,晚上在广场上‘听乡音’,这个假期过得特别充实!”市民李先生一家四口白天在馆内“寻根探源”,晚上则搬着小板凳来听戏,孩子们在台下还学唱了一段黄梅戏,玩得不亦乐乎。
这场“白天看展、晚上听戏”的文化盛宴,不仅互动性强,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惠民行动,所有演出均免费向公众开放。“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戏曲’的融合模式,打造宿松的文化新地标和夜生活新场景。”县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双节”活动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未来将继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走进百姓生活。
月光下,戏台上,一曲《春江月》唱罢,掌声雷动。博物馆的灯光与戏台的灯火交相辉映,映照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在宿松,文物不再是高冷的陈列,而是融入日常的烟火;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触手可及的共鸣。这个“双节”,宿松人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耳朵聆听乡音,在“白+黑”的文化律动中,共同书写着属于这座千年古县的幸福篇章。(通讯员 张晓培)
责任编辑:姚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