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 提效能 推动法治力量下沉
宿松融媒讯“司法确认制度如何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7月25日,宿松县隘口乡人民政府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县法院法官的讲解引发80余名镇村干部、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的热烈讨论。
这是宿松县司法局联合县法院开展的“人民调解员暨‘法律明白人’巡回培训”现场一幕。今年以来,宿松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访企入村”专项行动,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精准供给:对准基层治理痛点
“农村彩礼纠纷怎么依法化解?”“土地承包争议调解要注意哪些法律红线?”在河塌乡培训现场,一连串直指基层治理难点的问题被抛了出来。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宿松县司法局通过“访企入村”专项行动摸排出的真实需求。
为破解基层调解“经验主义”困境,宿松县构建起“需求清单——课程定制——效果评估”的闭环培训机制。县司法局联动县法院、县律师协会等专业力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拆解为“农村常见纠纷调解实务”“司法确认程序操作指南”等接地气的课程,按需定制针对性强的“法治套餐”。
“案例教学+模拟调解”的培训模式让法律知识真正“活”起来。凉亭镇调解员马成林感慨道:“过去调解靠经验,现在有了法律‘工具箱’,连司法确认程序都摸透了,调解协议再也不怕‘白条’了。”培训中特别强化的“司法确认”程序衔接,更让调解协议从“纸上约定”变为“刚性约束”——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有效避免了“调而不结”的尴尬。
一线深耕:把调解送到群众身边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作尺、以情理为墨,在人心间书写公平正义。”这是宿松县孚玉司法所所长余府成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深耕基层33年的“矛盾灭火器”,创造了经手调解案件“零违约”的纪录。
7月25日上午,余府成带着他的“调解百宝箱”,与村法律顾问王志根一道,在孚玉镇黎冲村成功化解了一起积压多年的土地权属纠纷。“律师教的‘背靠背调解、面对面沟通’方法太管用了!”余府成说,将法律刚性、道理柔性与情感温度融合,正是基层调解的“秘诀”。
这样的“一线工作法”在宿松已成为常态。长铺镇干部在“访企入村”中,主动为红岭矿业公司与程集中学牵线,促成土方回填合作,既解决了企业难题,又为学校建设提供了便利。这一案例被纳入“调解实战库”,成为“矛盾不上交”的鲜活教材。
如今,宿松县司法局常态化组织司法所长、村居法律顾问下沉一线,边走访边普法,现场调解纠纷。通过“培训——反馈——整改”机制,收集基层疑难问题并动态优化课程,让法律服务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服务升级:“法律明白人”释放乘数效应
“土地延包政策里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意味着咱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更稳固了……”在宿松县孚玉镇的田间地头,参加过培训的调解员化身“政策讲解员”,正用乡音土话向村民解读国家政策。这些“法律明白人”既是矛盾调解员,更是政策宣传员,让法律条文和国家政策变成了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
“我们要让每个村都有法治‘种子选手’。”宿松县司法局局长黄威介绍,今年将实现23个乡镇、街道巡回培训全覆盖,重点培育“法律明白人”3000余人,着力打造“懂法律、善调解、接地气”的基层法治队伍。
从“送法下乡”到“种法于心”,宿松县通过巡回培训与“访企入村”的深度融合,将专业法律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探索出“培训精准化、服务前置化、治理法治化”的新路径。这场法治力量下沉的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法治动能,更交出了一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宿松答卷”。(通讯员 杨香梅)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