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三举措打通法律援助服务“最后一公里”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司法局  作者: 杨香梅   时间:2025-06-26 10:52:09   

  宿松融媒讯 近年来,我县聚焦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法律问题,扎实推进“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通过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严控案件质量三大举措,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密服务网络,延伸触角“零距离”

  为破解法律援助服务资源不均衡、群众寻求帮助不便的难题,宿松县司法局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构建起层级清晰、触角广泛的服务网络。

  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为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高质高效推进定了向、把了脉。2022年底,宿松县单设县级法律援助中心,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配备专职力量,承担案件受理、指派、监管、经费管理等核心职能,成为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的“指挥中枢”。

  在全县23个乡镇(街道)及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社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会、妇联、残联等群众办事集中、需求迫切的单位设立3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重点领域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全覆盖。同时,注重激活神经末梢,在213个村(居)设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络点,由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57名村居法律顾问,不间断为基层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的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服务,努力把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基层。

  由此,我县构建起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及部门工作站为“骨架”、村(居)联络点为“脉络”的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格局,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法律援助“服务站”。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体验“有温度”

  宿松县法律援助工作不只追求“能援”,更致力于“优援”“速援”,让服务更贴心、更便捷。

  我县整合融合实体平台(中心、站点)、网络平台(安徽法网)、热线平台(12348),推行“在线申请、现场受理、全域通办”服务模式,打造“城镇半小时、农村1小时”的申请受理服务圈,实现法律援助“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

  针对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三优先”(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对行动不便对象,提供电话预约、上门办理服务,切实解决特殊群体“援助难”问题。今年,宿松县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48件,为216名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254万余元。

  结合“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法律服务进万企”等活动,每月设定主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工地、机关学校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宣传。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作品,如原创普法视频《假农药→法律援助来帮忙》点击量破万,法援题材文南词小戏《常回家看看》入选县级重点文化工程并巡演20余场,以生动案例和艺术形式有效提升了法律援助政策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狠抓案件质量,保障权益“见真章”

  质量是法律援助的生命线。县司法局多措并举,确保受援人获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我县首先从制度建设上发力,推行律师“点援制”与“轮派制”相结合,满足受援人选择权与保障案件均衡分配。出台《案件质量回访制度》《案件质量全流程监管制度》等,对接待咨询、受理审查、案件指派、承办过程、结案归档、补贴发放等环节实行全链条、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重大疑难案件请示汇报等制度。

  注重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定期组织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法律援助律师开展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同时,构建常态化质量监督机制,通过庭审旁听、受援人回访、案件质量评查、征询办案机关意见等多种方式,对案件办理过程及效果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估。今年以来已开展卷宗评查2次、庭审旁听3次、回访受援人200余人次,群众满意度较高,有效保障了法律援助的服务效果和社会公信力。

  县司法局局长黄威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建设,在织密服务网络、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上持续下功夫,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享可及,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坚实的法治力量。”(通讯员 杨香梅)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