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巧手绘文物 博物传新声
宿松融媒讯 “带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既是课堂外的绘画写生,也是让他们真实感知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来自某艺术培训学校的张老师说道。
日前,一群爱好绘画的小画家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博物馆,让更多的孩子们从小了解到家乡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在绘画艺术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文物保护意识。
“开展馆校合作,有助于博物馆发挥社教功能,与学校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宿松县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新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宽大的建筑、构思新颖的布展、馆藏文物的丰富让博物馆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地标。县博物馆将积极配合学校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服务,成为青少年儿童了解宿松历史文化的第二课堂。
“文物+童画”的奇妙绘,成就了一种跨次元碰撞,赋予了文物新生命。孩子们用心观察每一个宝贝奇特精美的造型,认真聆听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或站、或坐、或趴,一块画板、一张画纸、一支画笔,影青莲花烫酒壶、影青刻花瓷瓶、东汉双耳陶罐、西汉青釉凤纹深腹陶罐等历史文物珍宝,勾勒线条、绘上纹饰、填充颜色,小画家们用眼睛和手去诉说背后神奇的故事。在他们的巧妙构思下,一件件古老文物展现出新的气韵,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博物馆充斥着童真童趣,赋予古老文物新的生命力。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作,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文物”跃然纸上,宣传展示了宿松文物资源的独特魅力及深厚文化底蕴,让大家共同感受广大青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家乡历史人文的热爱。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展示了少年儿童习得的知识技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宿松的历史之美、文物之美、文化之美,让沉淀的历史文化资源‘活’了起来。”正在指导孩子们绘画写生的朱老师说,通过参观临摹文物,不仅提升了孩子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忱和自豪,更是将文物知识与艺术鉴赏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博物馆“第二课堂”的魅力,使更多的少年儿童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我们将深化馆外合作机制、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社科基地与市级爱教基地作用,秉持‘服务大众 传承文化 ’的理念,持续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宿松县博物馆负责人说。
博物致知,文以化成,以文育人。吸纳新鲜的创意与思想,探索创新的内容与方式,宿松已经把博物馆打造成青少年喜欢的精神场所,向观众展示了一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活力。(通讯员 刘晓斌 司舜)
责任编辑:姚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