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制报】从“法官追着调”到“当事人主动调”
“法官不用再反复劝说,当事人自己就主动打来电话同意调解。”在宿松县人民法院许岭法庭,这样的场景如今已不鲜见。11月份以来,记者实地走访该法庭发现,曾经“法官追着当事人调”的被动局面正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从抵触调解到主动选择调解。这一转变背后,是基层法庭在矛盾化解工作中的精准施策与温情实践,而一起合同纠纷的圆满化解,成为这场革新最生动的注脚。
个案追踪
一场拉锯战实现“反转”
“如果不是曹法官反复沟通,我和金某多年的合作关系可能就彻底断了。”电话那头,原告小张的语气里满是感慨。记者在许岭法庭了解到,小张与金某因一笔货款支付产生分歧,小张要求立即结清,金某则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请求延期,协商无果后小张诉至法院。
“这类案件事实清晰、权责明确,其实很适合调解。”承办该案的曹法官向记者还原了调解全过程。庭前阅卷时,他注意到卷宗里双方多年的合作合同、往来单据,判断两人有一定的信任基础,争议金额也不大,调解不仅能节省诉讼成本,更能维系合作关系。
第一次沟通并不顺利。曹法官先联系被告金某,从法律规定讲到合作情谊,金某虽认可欠款事实,但坚持要延长付款期限;转而联系原告小张,对方态度坚决,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必须尽快结清”。首次调解陷入僵局。
开庭前,曹法官并未放弃,而是找到原告诉讼代理人。“律师更了解当事人的诉求底线,也能从专业角度分析利弊。”曹法官说。在代理人的劝说下,小张主动提出“抹去零头,分三个月付清”的方案,可此时金某却缺席庭审,电话中提出“分一年付清”的想法,双方再次对立。
转机出现在庭审结束后。曹法官分别给两人算了两笔账:对小张,分析判决后可能面临的执行周期长、费用高、往返奔波等问题;对金某,强调逾期付款的法律责任和对个人信誉、未来合作的影响。半小时后,小张主动致电同意折中方案。考虑到两人均在外地,法庭启用远程调解设备,不到一小时就完成协议确认和电子签名。
机制解码
“被动追调”变身“主动求调”
“小张和金某的案子不是个例,这是我们调解工作模式革新的必然结果。”曹法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法官追着调”,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当事人对调解存在误解,认为“调解就是吃亏”;另一方面是调解工作缺乏精准预判,往往等到庭审时才着手,错失最佳时机。
记者调查发现,许岭法庭的革新首先从“提前介入”开始。法庭建立“庭前研判”机制,对受理的每起案件,承办法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阅卷,分析案件事实、争议焦点和当事人关系,筛选出具备调解基础的案件,制定个性化调解方案。
“换位思考”是法庭调解的另一把“钥匙”。在许岭法庭的调解室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把当事人的事当自己的事”的标语。“很多当事人来法院时带着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曹法官说,调解时他从不用“法言法语”居高临下,而是用“家常话”解读法律,比如把“执行风险”说成“打赢官司拿不到钱的麻烦”,把“信誉影响”说成“以后借钱、合作的难处”。
借力第三方也是重要举措。法庭主动与当地律师事务所、村委会、行业协会建立联动机制,遇到当事人抵触调解时,邀请代理人、村干部等熟悉当事人情况的第三方参与沟通。“律师讲法律风险,村干部讲人情事理,法官讲调解优势,多方合力往往能打破僵局。”曹法官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法庭联动第三方成功调解案件占比较高。此外,远程调解设备的普及也解决了当事人“跑法院”的难题,让异地调解变得高效便捷。
成效观察
“案结事了人和”传递司法温度
如今“法官追着调”的被动场景在许岭法庭逐渐减少,“当事人主动调”的良性互动日益增多。“场景背后,是矛盾从‘被动化解’到‘主动解决’的转变,更是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宿松法院相关人士评价道。
采访中,记者遇到前来领取调解书的村民李某,他因宅基地边界与邻居发生纠纷,这次是主动向法庭申请调解。“以前觉得打官司才能争口气,后来听村里人说,许岭法庭调解不偏不倚,还不用花多少钱、跑多少路。”李某说,经过法官调解,他和邻居不仅划定了边界,还约定共同修整两家之间的小路。
“司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曹法官表示,法庭的调解工作从不追求“快结案”,而是追求“结好案”。为让当事人感受到诚意,法官会主动了解当事人的工作生活情况,比如对种植大户的案件,会避开农忙时节调解;对老年人案件,会上门服务。
如今,在许岭法庭,不少当事人真正认识到调解的价值。曹法官告诉记者:“每次看到当事人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甚至重拾合作,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场发生在基层法庭的调解革新,正用柔性智慧化解矛盾,让法律的刚性与司法的温情实现完美融合。
责任编辑: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