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转发 > 外媒看宿松 >正文

【安庆晚报】礼让传佳话匠心映初心

【 字体: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作者:    时间:2025-11-20 14:38:31   


 


  □ 全媒体记者 方芳 文/图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这条因礼让精神而闻名的小巷,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不久前,我市民间艺术家宗华阳经过半年的构思与创作,成功将这一历史故事转化为大型剪纸长卷《六尺巷的故事》。

  一剪一纸,再现六尺巷

  宗华阳从事民间剪纸艺术40余年,是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谈起创作初衷,宗华阳表示:“去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桐城六尺巷。我从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倍感振奋,萌生了用大型剪纸再现六尺巷故事的念头。”

  随后,宗华阳全身心投入创作,广泛搜集史料,梳理故事脉络。“创作大型剪纸,布局谋篇至关重要。”他介绍,“需先划分情节,确定画面数量,同时兼顾构图饱满与层次感。”构思画稿是难度最大的环节,耗时四个月。他依故事顺序撰写了十段说明文字,每段约三十字,力求简洁而不喧宾夺主;再据此构思画面。如何用剪纸语言呈现诉讼场景、人物神态、时代建筑与背景,宗华阳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甚至在剪刻阶段仍不断调整,追求尽善尽美。

  历时半年,日均创作14小时,长卷《六尺巷的故事》终于完成。作品全长1200厘米,宽80厘米,由11幅画面组成。每幅画面构图饱满、主题鲜明,人物与环境相得益彰,辅以简练文字,通过精湛的剪纸技艺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华礼让精神,极具观赏价值。

  因立意深远、技艺精湛,今年6月,该作品从全省百余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与其他4件作品一同获得参选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初评的资格。

  一生一世,传承非遗情

  宗华阳对剪纸艺术的执着,早已深入骨髓。40多年来,他在教学之余潜心钻研,不断寻求突破。他融汇北方剪纸的粗犷与南方剪纸的灵秀,并汲取版画、木刻、摄影等艺术精华,兼收并蓄,自成一家。其作品既有恢宏气象,又不失精微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宗华阳认为,艺术创作须随时代发展而创新。因此,他的题材突破传统花鸟虫鱼的范畴,广泛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9年,他出版个人剪纸作品集《指尖生花——宗华阳剪纸》,收录197幅精品。随着艺术积淀日益深厚,他陆续创作《党徽照我心》《南湖红船》《国之脊梁》等一系列大型主题作品。2022年,他参与创作的百米剪纸长卷《大运河》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这一项目由金坛刻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先生策划发起,旨在以剪纸艺术展现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宗华阳介绍,“杨先生邀请运河沿线6省2市的11位剪纸艺术家,组建了创作团队。”他动情地回忆:“收到邀请时我十分感动,因为我们素未谋面。杨先生告诉我,他是从我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勤奋、灵感与毅力。”

  为完成大运河安徽段的创作,宗华阳多方查阅史料,细致考证皖北运河文化遗存,依据文献一点点复原历史风貌,将安徽段沿岸景观生动呈现于作品中。历时八个月,长达9米的安徽段剪纸终于完成。如今,整幅百米长卷已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收藏。

  宗华阳感慨,能与剪纸这项国家级非遗相伴一生,他深感荣幸。迄今他已创作逾千幅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部分作品被专业机构收藏。自去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创作,每日在工作室耕耘十小时,乐此不疲,精益求精。

  “只要还能动笔,我就会一直剪下去。”他坚定地说,“接下来我计划出版第二本个人作品集,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心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