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双节”“文化盛宴”创新出圈 人气口碑实现“双丰收”
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宿松县博物馆以文化为核、创意为翼,精心策划系列特色活动,成功点燃大众文化热情,实现人气与口碑的双重突破。据统计,“双节”期间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达4054人次,同比增长19.39%,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000人,创历史同期新高,一跃成为区域文旅新地标,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汉服踏月,千人沉浸式体验“古韵中秋”
当传统节令邂逅文物殿堂,一场以“月满华裳·古韵中秋”为主题的汉服节于秋日午后浪漫启幕。活动当日,超1000人次汉服爱好者与家庭游客身着华裳走进博物馆,在悠扬的古筝声中穿梭于展厅之间,打卡点前人头攒动,拍照热潮持续升温。
此次活动通过“汉服+音乐+场景”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博物馆静态展陈的传统模式,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潮”起来,打造出极具互动性与感染力的传统文化新体验,不仅深受年轻群体追捧,更成为亲子家庭欢度佳节的热门选择,成为双节期间最具人气的文化亮点。
婚礼入馆,文化空间解锁“多元场景”
国庆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坪婚礼在宿松县博物馆前坪浪漫举行,近200名市民游客驻足观礼,现场掌声与祝福声交织。这是宿松县博物馆首次将公共文化空间融入现代生活仪式,实现了文化场馆与公众生活的创新融合。
庄重典雅的博物馆建筑与温馨浪漫的婚礼场景交相辉映,既展现了文化空间的多元包容属性,也为传统场馆赋予了全新的社会功能,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成为“文旅+生活”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范例。
非遗唱戏,黄梅雅韵浸润“文化心田”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宿松县博物馆联动“黄梅戏展演周”活动,特邀宿松县黄梅戏剧院在馆内广场连演多场经典剧目。原汁原味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吸引了超2000人次戏迷观众,现场从垂髫孩童到银发长者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与博物馆空间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日文化供给,更让观众在观展之余,零距离感受宿松深厚的地域文化魅力,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润心”的文化传播目标。
服务暖心,品质保障护航“文化之旅”
为营造安全有序、文明舒心的节日参观环境,宿松县博物馆全面优化节日服务举措。一方面增派工作人员加强引导分流,通过实时监控人流科学疏导,确保场馆秩序井然;另一方面在服务台、安检口等关键点位提升运转效率,便民点配备饮用水、急救药品,重点关爱老年、儿童及特殊群体,提供“一站式”暖心服务。
在黄梅戏展演周期间,博物馆不仅特邀省市院团及民间传承团体多位艺术家登台献艺,更精心做好舞台搭建、音响灯光等后勤保障工作。讲解员们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素养和细致周到的服务,积极践行“文化惠民”理念,生动诠释了“人人都是迎客松”的温暖形象,让每一位观众都享受到安心、舒心、温馨的文化之旅。
从“汉服节”的沉浸式体验,到“草坪婚礼”的场景创新,再到“黄梅戏进馆”的非遗传承,宿松县博物馆以“小切口”撬动“大流量”,成功探索出“传统文化活化+沉浸式体验+在地文化彰显”的创新发展路径。值得关注的是,除本地居民外,更有来自广东等地的旅行团专程到访,标志着博物馆实现了从“区域场馆”向“区域目的地”的跨越。
此次“双节”系列活动的成功,充分证明公立博物馆已不再是“高冷”的陈列馆,而是充满温度与活力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宿松县博物馆以实实在在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文旅融合、文化惠民的亮眼答卷,为传统节日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宿松经验”。(段景玉)
责任编辑:姚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