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澎湃高质量发展动能
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47个“创新之问”都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季度工作会议精神,集中报道全市上下主动领题、破题、解题的创新之举、改革之策和发展动态,本报从即日起开设“答好创新之问 安庆在行动”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对于安庆来说,创新是与生俱来的深厚底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船、第一部电话机……这些“第一”无不印证了这座城市敢为人先的品格。
对于安庆来说,创新更是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如今,6个院士项目,173家基础级及以上智能工厂,7个省级及以上特色产业集群……这些数字无不为安庆坚持创新发展写下注脚。
当前,面对“创新之问”,安庆的答案正书写在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图景中。
位于安庆经开区的常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机械手臂正在作业。 全媒体记者 江胜 摄
以技改创新促转型增效
在位于安庆高新区的安庆炼化曙光丁辛醇化工有限公司内,总投资12.5亿元、年产25万吨辛醇项目已平稳运行一年时间,全智能化生产线开足马力,日产量达600吨,该公司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丁辛醇生产基地。
在公司中央控制室大屏上,企业生产情况一目了然,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使得企业运营更加高效、精确。
“我们构建了MES(制造执行)系统、视频监控平台、AI视频智能分析平台、人员定位一张图等,这些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不仅极大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还实现了生产全过程实时掌控,让运营成本降低了8%以上。”安徽曙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程劲松说。
如今,像曙光化工这样以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锻造“内功”的案例在安庆数不胜数。
安庆是工业大市,全市有近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千亿技改、千企升级”专项行动,每年滚动实施10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48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4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
在“智改数转”的助力下,近年来,我市工业发展成绩斐然:安庆连续四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两大主导产业产值(营收)双双破千亿元、工业对GDP贡献率接近40%……
如何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增效、焕新升级?
安庆还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质降本增效和价值创造重塑为目标,以场景打造和标杆树立为抓手,分层级、系统性、规模化推进全市智能工厂建设,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以“院士”资源促产业变革
安庆素有“院士之乡”美誉,据不完全统计,从安庆地区走出的两院院士累计达50多人,院士人数位居安徽省第一、全国前列。近年来,一场由“院士资源”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安庆悄然发生。
在宿松,吴宜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全国首台套“麒麟刀”医用直线加速器正在精准运转,该设备能在不损伤周围正常细胞组织的前提下,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打击,实现了肿瘤放疗领域的“中国突破”。
在怀宁,程京院士引进的精准医学中心配备了国际领先的液相质谱平台,可开展维生素代谢等500余项检测项目,自2023年运营以来已完成2000余份标本检测,让皖西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
在桐城,彭寿院士领衔的中玻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基地加速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从光伏玻璃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年产值突破50亿元。
…………
“双招双引”是安庆“一把手”工程,近年来,我市全力打好“院士牌”,充分利用丰富的在外人才资源,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支撑,深化与院士的对接合作,加快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向安庆集聚。
——连续四年举办安庆籍院士暨知名专家新年恳谈会,累计邀请35位院士、40余位知名专家,聚焦科技创新、商业航天、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收集高质量意见建议140余条,直接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余项。
——创新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政府”的协同机制,建立“一名院士、一位市领导、一个服务专班”的对接模式,为每个院士项目提供从落地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安庆院士中心在安庆师范大学挂牌运行,陈鲸院士成为首位入驻院士;总投资18亿元、占地462亩的桐城院士科创园正在全速建设,将打造集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科创园区。
近年来,程京、彭寿、吴宜灿等多位院士成功为安庆引进医学、新能源等领域重大产业项目6个,协议总投资额超过177亿元。
如何进一步创新“双招双引”打法?
安庆将坚持办好院士恳谈会、院士大讲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院士联系服务机制;围绕单个院士项目,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吸引配套企业,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将院士的“智高点”变为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与院士及其团队共建高端研发平台,打造能持续产出技术、吸引人才的“创新源”。
以产业集群促县域发展
在位于太湖经开区的安徽强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由企业和德国一家公司联合技术攻关的全球最长的聚酯薄膜生产线于今年年初投产。这条长170米、宽10米的超大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9吨基膜,让企业产能提高了50%。
“这款产品的售价约为同类进口产品的50%,且质量更好。目前主要销往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等市场,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3亿元。”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王美财说。
功能膜是太湖县的首位产业。近年来,该县以平均每年新增13家企业的速度,集聚功能膜及延链企业100家,形成以基膜及涂层材料为产业链上游,以偏光片离型膜、光学胶等涂布产业为中游,以显示模组、膜切、半导体等膜材料应用为下游的产业链条。
不仅是太湖,望江纺织服装、桐城绿色包装、潜山制刷……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产业链,再到产业集群,一个个极具县域特色的经济发展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县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安庆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统领,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紧盯特色产业上游原材料、中游加工制造、下游市场应用等方面招大引强,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由“配件时代”向“整机时代”迈进。
例如,围绕望江县纺织服装和潜山市刷业产业,有针对性地固链、强链、补链、延链,不断畅通集群协作网络,增强专业化配套能力,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打造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预备版”;
围绕宿松县电子信息、迎江区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引导区域内企业运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及评测指标,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集成应用,提高数字化转型水平,积极争创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5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全省第2。全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值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10%以上。
如何进一步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壮大县域经济?
安庆还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等高对接沪苏浙等地区产业转移,为各集群招引、培育一批集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有关县(市)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品牌服务平台,开展集群品牌建设试点,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引导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联盟标准、企业标准,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水平;推动集群所在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优先支持集群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
责任编辑: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