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纪委监委:清淤修路解民忧 监督护航乡村振兴
宿松融媒讯 走进河塌乡黄坂村黄东组,只见新修整的池塘水面波光粼粼,一条笔直的机耕路贯通南北。“过去这塘淤得厉害,浇地都成问题,现在水通了、路宽了,种粮更有底气了!”村民黄大伯指着自家田地感慨道。
黄东组池塘是河塌乡黄坂村黄东组周边40余亩农田的重要灌溉水源,但因多年未清淤,蓄水能力严重下降,每逢旱季,周边十余户村民常因抢水灌溉引发纠纷。不久前,村民通过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反映了这一问题。乡纪委立即行动,联合乡水利办、黄坂村“两委”成立专项小组实地勘察,并将池塘清淤纳入“为民办实事”清单,依托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全程公示进展,接受群众监督。
“‘一点通’平台既透明又高效,从问题上报到项目立项,每一步都能在手机上查到,心里踏实多了。”村民王大姐连连点赞。
为确保“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河塌乡纪委充分发挥监督“前哨”作用,通过与乡水利办紧密合作,将池塘整治与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资金整合作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党员群众代表监督岗,让群众成为项目监督的“眼睛”和“耳朵”。无论是施工质量的把控,还是工程进度的跟踪,都要过“群众监理”的眼。这种让群众直接参与监督的方式,不仅增强了项目的透明度,也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同时,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今,清淤扩容后的池塘蓄水量增加了60%,彻底告别了“望天收”的困境。新修的机耕路不仅让农机能够直达田头,还串联起了周边200余亩耕地,带动了土地流转率的提升,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耕作和出行。
“以前人工插秧一天累弯腰,现在机器半小时搞定!”种粮大户李大哥算起增收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机械化耕作使得亩均成本降低了120元,预计年增收将超过5万元。这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民生账、幸福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推动‘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讯员 杨腊梅)
责任编辑: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