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头乡:秸秆“多级变身”串起生态富民链
宿松融媒讯 秋收后的洲头乡田野间,一幅别样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多台秸秆离田打包机与运输车组成的“黄金作业队”在农田里穿梭,拖拉机牵引着打捆机驶过,散落的秸秆瞬间被压缩成紧实的圆柱形草卷,随后被转运车直接拉往加工点,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奏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丰收续章”。

在泗洲村西富家庭农场700余亩的水稻田里,水稻收割后秸秆离田作业正在同步开展,机械化打包压缩成捆的草卷被一车车运出。“水稻收割后的秸秆量较大,现在收割完马上就能打捆离田,不用为处理秸秆而发愁。”正在田边协助转运秸秆的农场负责人夏西富,看着满载秸秆的运输车,脸上满是笑意。
在众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另一番忙碌景象同样火热。一捆捆新鲜秸秆经过传送带送入粉碎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秸秆被粉碎成细小的纤维状物料,再经过压缩、发酵等多道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色泽金黄、营养丰富的牛羊饲料。“我们生产的秸秆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耐储存,养殖企业都抢着要,今年已经签了5000多吨的订单。”公司业务负责人许艳春指着仓库里码放整齐的饲料包介绍道,“每年光收购农户秸秆就要花100多万元,周边1000多农户跟着受益,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为企业拓展了稳定销路,这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秸秆的“旅程”并未止步于饲料加工。在小瓜村的大豆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操作着旋耕机和翻地机,将收割大豆后留下的秸秆就地粉碎,深翻入土。“秸秆还田有讲究,深度要够,这样才能更好地腐熟,给土地增肥。”有着30多年种植经验的农户杨兰停一边指导农机手作业,一边解释道。据了解,洲头乡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实现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科远绿能有限公司,秸秆又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一捆捆秸秆经预处理后送入生物质锅炉,燃烧产生的热能将水加热为蒸汽,通过管网稳定输送到产业园30多家企业满足生产用热需要。“秸秆是优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比燃煤更环保。”公司技术员介绍,“我们每年能消耗秸秆2万多吨,相当于减少1万吨标准煤的使用,既处理了大量秸秆,又为当地提供了绿色热能,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除此之外,洲头乡还拓展了秸秆的更多用途。部分秸秆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养殖场的垫料和蔬菜大棚的草帘、草苫。在罗渡村的梁民养殖场,秸秆垫料铺设在羊舍地面,既干燥透气,又能吸收粪便,减少异味。“用秸秆做垫料和草帘,成本比传统材料低三成,而且环保无污染,用完后还能当作肥料还田,形成了循环利用。”养殖场负责人梁民说。
据了解,洲头乡全年可收集农作物秸秆总量约6万吨,如今通过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多级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突破 96%。下一步计划引入秸秆制菌棒、秸秆编织等新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从田间散落的废弃物,到供不应求的畜禽饲料、滋养土地的有机肥料、清洁环保的新能源燃料,再到农业生产的实用原料,小小的秸秆在洲头乡经历了一次次惊艳“变形”,不仅破解了环境治理难题,还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开辟了新路径,串联起一条低碳环保、生态富民的“循环产业链”。(通讯员 余宜胜)
责任编辑:朱宜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