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头乡:多管齐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宿松融媒讯 近年来,洲头乡围绕“选得出、育得好、用得上”目标,打破单一选拔路径、优化培养体系,形成可复制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经验,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拓宽选拔渠道,破解“人才难寻”问题。打破“单一招聘”局限,构建“公开招聘+定向挖掘+实践考察”多元选才模式。一方面,聚焦年轻化、高学历群体,面向全乡10个村公开招聘村级后备干部,明确18-35周岁、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等门槛,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层层筛选,确保选拔质量,最终成功招聘10人,其中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退役军人)1人;另一方面,深入各村摸排在外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建立人才台账并主动动员返乡,同时将村级事务中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村民纳入试用考察,经乡党委考核合格后补充进“两委”班子,实现“广纳贤才”与“本土育才”双向发力。
聚焦能力提升,破解“适应缓慢”问题。坚持“岗前筑基+实践赋能”,为后备干部搭建成长平台。岗前培训突出“实用性”,组织新聘用村干部开展岗前集中培训,邀请乡党委领导解读乡村振兴政策、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安排党政办、农业农村办等部门骨干,结合案例讲解矛盾调解等实务技能,还邀请优秀村“两委”干部分享经验,帮助快速掌握基层工作逻辑;日常培养注重“实战性”,将后备干部安排到村级重点任务一线,参与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工作,建立“3+1”结对帮带机制,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岗位适应周期。
健全长效机制,破解“留才不易”问题。从“选拔”向“选育管”全链条延伸,保障队伍稳定发展。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对后备干部实行“日常管理+季度考核+年度评议”,结合工作实绩、群众评价动态调整,对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推荐进入村“两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明确后备干部参与村级决策、享受相关待遇,同时常态化开展后续培训,根据乡村发展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帮助后备干部持续成长;通过宣传优秀后备干部事迹、搭建交流平台,我们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村干感受到组织的重视,激发他们扎根乡村的热情,从而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通讯员 余亦晴)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