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洲头 > 党的建设 >正文

洲头乡:深耕党校“四篇文章” 激活农村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 字体:    稿件来源: 洲头乡  作者: 洪利君   时间:2025-11-01 09:56:31   

  宿松融媒讯 近年来,洲头乡高位谋划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以乡镇党校建设为抓手,在“机制、内容、形式、师资”上精准发力,将教育培养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着力把乡镇党校打造成党员理论学习的“主阵地”、党性锤炼的“大熔炉”、思政培育的“新摇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一是“资源整合”筑堡垒,教学阵地全域覆盖。

  打破阵地壁垒,锚定“有组织机构、有场地设施、有师资队伍、有培训计划、有管理制度、有经费保障”的“六有”标准,全力推进乡镇党校标准化建设。构建“1+N”全域教学网络,以乡党校为核心枢纽,辐射串联15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教学点,实现优质资源互联互通、全域覆盖,让农村党员“家门口就能上党校”。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教学点核心优势,将全国旅游重点村金坝村、省级中心村下夹村、“泾洲渡”民宿等特色点位“串珠成链”,深度挖掘乡村振兴实践资源,设计4条涵盖农事体验、特色文旅的精品教学线路,累计开展现场教学8场次,吸引800余名党员参与学习。

  二是“师资保障”强内核,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秉持“外聘内选、专兼结合”原则,整合县、乡、村三级优质人才资源,打造动态更新的多元化师资库。一方面,主动对接县委党校讲师、县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业务骨干,开展“送教到乡”活动,为党员输送前沿理论、政策解读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盘活本土人才存量,吸纳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优秀村支书、先进模范、退休干部及“土专家”“田秀才”等36人入库,按需动态调整师资配置,形成“专业骨干+本土能人”的双轮驱动教学格局,让课程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三是“形式创新”提兴趣,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坚持需求导向,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摸清党员学习诉求,建立“需求收集-课程研发-精准配送”的定制化培训机制,开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业技术等实用性强的特色课程。创新推行“理论+政策+现场”三维培训模式,邀请乡内农业技术专家开设“田间课堂”8次,把讲台搬到地头、把技术送到手边,让党员在实践操作中“学思悟”、在互动交流中“知信行”。针对农村党员白天忙于农事的实际,开设“乡村夜校”特色班次,乡党政班子成员每月至少1次利用周末或“八小时外”时间,深入夜校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宣讲政策、倾听诉求、现场办公,既破解了“工学矛盾”,又拉近了干群距离,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是“学用结合”求实效,成果转化见行见效。

  聚焦“学有所思、用有所成”,推动党员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从“理论”走向“实践”。组织离退休党员、青年党员以“乡音土话”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15场次,参与土地延包、医保政策、安全生产等专题宣讲10余场,成功调解邻里矛盾12起,让党员成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党员先锋岗,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收集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环境整治等方面意见建议100余条,办结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余件。建立教育成果交流机制,定期举办“屋场会”“经验分享会”,推广优秀党员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培育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和产业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强大合力。(通讯员 洪利君)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