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坝乡:“稻蛙共养” 蹚出一条致富路
宿松融媒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处暑时节,走进佐坝乡梁岭村的稻蛙养殖基地,一垄垄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黑斑蛙在其间灵活跳跃,呈现出一幅稻蛙和谐共生的田园生态画卷。
佐坝乡梁岭村“两委”与基地负责人积极探索“稻蛙共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一田双收、生态与经济双赢”。该模式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的运营机制,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并引进专业经营主体进行运营管理。
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选择了黑斑蛙作为主要养殖品种,这种蛙适应性强、生长快、市场价值高。”水稻则选用抗倒伏、抗病害的优质粳稻品种,以确保稻蛙共生环境处于最优状态。稻蛙共养采用年度双周期生产模式:每年4月投放蛙苗,5月插秧,8至9月水稻抽穗期间捕捉首批成蛙,10月水稻收割前完成第二批成蛙上市。
“黑斑蛙生长周期约为100-120天,每亩投放蛙苗3万尾左右,成活率可达70%以上。”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稻田可产出优质稻谷约1000斤,商品蛙3000-3500斤。我们已经与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销售渠道非常稳定。他表示,今年预计可收获生态稻米2万斤,商品蛙12万斤,总产值预计超过100万元。
梁岭村稻蛙养殖基地目前占地45亩,总投资80余万元,配套建设了防逃网、遮阳网、监控系统和灌溉设施,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村集体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土地流转和资金入股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前期投入压力。”梁岭村党支部书记范翠军说。稻蛙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分红收益。同时,基地常年雇用劳动力10余人,临时用工高峰时可达30多人,每年发放劳务费用超过30万元。
随着稻蛙共养产业日渐成熟,梁岭村计划明年将养殖规模扩大至100亩,并建设黑斑蛙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蛙肉休闲食品等附加值产品。“我们不仅要让稻蛙共养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之路,更要将其打造成佐坝乡一张亮丽的生态农业名片。”范翠军信心十足地说道。(通讯员 余水兵)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