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佐坝 > 基层动态 >正文

佐坝乡:扎根乡土践初心 致富乡邻显担当

【 字体:    稿件来源: 佐坝乡  作者: 谢金龙 汪琦   时间:2025-11-12 10:25:07   

  宿松融媒讯 程银龙,作为佐坝乡新建村一名普通的种植户,却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在田野间书写了“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富”的动人篇章。作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种植大户,他不仅凭借科学种植闯出了自己的致富路,更始终心怀乡邻,以实际行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用诚信与善举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一致赞誉。

  勤学善思,争当科技种植“领头雁”。“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这是程银龙常挂在嘴边的话。早年的新建村,不少农户仍沿用传统种植模式,产量低、收益薄,部分土地甚至出现撂荒现象。看着闲置的良田和乡亲们增收无门的困境,程银龙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他主动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扎根家乡钻研种植技术,从最初的几亩薄田起步,一步步探索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之路。

  为了掌握先进技术,程银龙成了县农业农村局的“常客”,积极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技术推广等各类培训,认真学习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他还自费订阅农业报刊,上网查阅种植资料,甚至专程前往外地向种粮大户取经。为了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他特意划出5亩田地作为试验田,记录每一个生长周期的温度、湿度、施肥量等数据,反复对比筛选适宜本地土壤和气候的优良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摸索,程银龙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亩扩展到如今的1000余亩,涵盖水稻、优质油菜、特色经济作物等多个品类。他推行的“稻菜轮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亩均年收入较传统种植提升30%以上,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土专家”和“致富标杆”。他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经实地测产亩产稳定在650公斤以上,不仅品质优良,还通过订单收购实现了产销无缝对接。

  心系乡邻,甘做共同富裕“摆渡人”。“自己富了不算啥,能带着乡亲们一起挣钱才是真本事。”程银龙始终牢记这句话,把带动乡邻致富作为自己的责任。针对村里部分农户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的难题,他主动伸出援手,用三项“实招”帮助大家走出困境。

  在技术帮扶上,他组建了义务农技服务队,定期开展“田间课堂”,把自己摸索的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村民。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到病虫害防治,他手把手教学,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农技口诀”,让不识字的老农也能轻松掌握。为了方便大家随时咨询,他开通了“技术热线”,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只要村民有需求,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地头答疑解惑。今年8月天气干旱,农田灌溉缺水。全村种植户一致推荐程银龙为抗旱小组长,带领种植户不等不靠,从新兴港入湖口不分日夜用挖机清理河沟3680多米,采用多级提水抗旱,使全村3378亩农田受益保收。

  在就业带动上,他的种植基地常年吸纳2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包括5户低收入农户。他根据村民的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大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农忙时节,基地务工人员最多可达50余人,仅务工收入一项就为村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

  在产销对接上,程银龙凭借自己的市场资源,牵头成立了种植互助合作社,统一为村民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采购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对于村民的产出,他实行“保护价收购”,解决了大家“卖粮难”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新建村新增规模化种植户8户,种植面积扩展至3000余亩,形成了“一户带一片、一片富一村”的良好局面。

  诚信立身,勇做乡村文明“排头兵”。程银龙常说:“做人要讲诚信,做事要凭良心。”在种植经营中,他始终坚守诚信底线,坚决不使用违禁农药和化肥,严格按照绿色农业标准进行生产。

  在生活中,程银龙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村里的留守老人收割困难,他主动安排机械帮忙;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他主动上门调解;村里修路、建设闵湾组人居环境示范点,他带头调解矛盾纠纷,率先拆除自家的旱厕和老旧房屋等。闵湾组人居环境示范点荣获当年县级一等奖。

  作为一名普通农民,程银龙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践行善举;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好人”的内涵。(通讯员 谢金龙 汪琦)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