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岭乡:一季种两季收,再生稻变身“致富稻”
宿松融媒讯 盛夏时节,稻谷飘香。在千岭乡孙岭村的再生稻种植基地里,数台收割机正在金色的稻浪中轰鸣前行,种植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曾经的传统稻田,如今依托“一种两收”的再生稻技术,真正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致富稻”。
科技赋能,“一种两收”模式孵出“双份”效益
“我种了半辈子地,从来没想过一次栽种能收两回谷子!你看这头茬稻,亩产起码有1300斤。”千岭乡种植大户柴大叔捧起沉甸甸的稻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柴大叔熟练地算起了经济账:“头茬稻谷亩产约650公斤,按市价计算,产值可观;再过50多天,就能收割再生的第二茬,预计亩产还能有300公斤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亩田能比单种一季多收七八百块钱,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哩!”
这种“奇迹”得益于再生稻技术的推广。再生稻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通过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之重新发苗、长穗,实现“一种两收”,特别适合本地光温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精细管理,“头茬”丰收保障“二茬”希望
头茬的丰收,只是“双份喜悦”的第一步。确保再生季的成功,关键在“收割”这一环。“收割不是越矮越好,留茬高度是关键,必须严格控制在30到40公分,这样才能保护好稻桩上的芽。”千岭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技术指导员吴树兵在田埂上来回奔走,大声叮嘱着农机手。他解释道,收割后24小时内必须及时灌水、追施“促苗肥”,像照顾新生儿一样呵护再生芽的萌发,为第二茬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稻”路生金,再生稻“再生”致富新希望
千岭乡近年来将发展再生稻作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统一品种、技术培训、订单收购等模式,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大家的种植热情。对于未来的发展,家庭农场负责人叶新开充满了信心:“再生稻让我们看到了提高土地‘含金量’的希望。明年我打算扩大面积,还想注册自己的大米品牌,把这‘致富稻’种出名堂来!”
金色的夕阳下,收割机驶过的稻田里,一排排整齐的稻桩蓄势待发,孕育着又一个丰收的希望。千岭乡的再生稻不仅丰收在田野上,更甜在了农户的心坎里,真正成为了一条高效的“致富路”。(通讯员 车鹏程)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