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岭乡:“95后”村干部与独居老人的“祖孙情”
宿松融媒讯 2025年,千岭乡毛坝村迎来一群年轻村干部,“95后”孙群海便是其中一员。刚到村,他跟着同事走访农户,第一站就到了柏东组79岁五保户刘焰明家。推开大门,只见老人独自坐在院角补衣裳,屋里陈设简单却收拾整齐。原来老人侄子常年在外务工,他执意不去敬老院,一心帮侄子守着房子等侄子归来。看着老人孤单的身影,孙群海心里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不仅要帮老人一起把家守好,更要让老人的生活里多些暖意,少些孤单。

日常关怀细微之处显真情
知晓老人要守着家,孙群海成了刘焰明老人家中的“常客”,有时是傍晚下班顺路,有时是专门腾出时间。老人牙不好,他每次去集镇,总会顺手带回软乎乎的馒头、熬粥的小米给老人送过去;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家里水电费、话费,他都帮老人代办好;就连老人家里水龙头漏水、门窗生锈,只要老人遇见他跟他提一句,他当天准会取来扳手、螺丝刀,赶去帮老人修好,临走还会叮嘱“有问题随时找我”。
有一回,孙群海上门探望时,老人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摇着蒲扇念叨“最近天热,吃什么都没胃口”。这句随口的抱怨,孙群海悄悄记在了心里,第二天一早,他特意从冰箱里端出母亲腌好的萝卜干,装在干净的玻璃罐里,笑着递到老人手里:“您尝尝,这是我妈做的萝卜干,要是合口味,我让她多腌点,下次再给您送过来。”老人打开罐子闻了闻,眼睛一下子亮了,就着馒头和粥连吃了好几口,“就是这个味”边吃边说道。日子一天天过去,老人家里的笑声多了,孙群海的脚步声,也成了老人最心安的“信号”声。
三次帮扶危急之时护平安
八月的千岭乡,太阳刚出来就带着灼人的热气,连风吹过都带着暖意,一场意外突然找上了老人。8月17日清晨6点多,孙群海刚到村委会,就接到邻居慌张的电话:“不好了!刘老头从床上摔下来了,喊他也没多大声!”他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抓起外套骑着电动车就往老人家里冲,出门的时候还不忘给村医打去电话,让对方带着急救包赶紧过去。推开门,一股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老人虚弱地蜷在床边,脸色发白,嘴唇干裂,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在说什么。孙群海心口一紧,没顾上多问,先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老人的额头,确认没有发烧后,一边安抚老人“您别急,村医马上就到”,待老人稍微平复点后了解到,老人已经好几天没吃饭,孙群海一边转身扎进厨房,淘洗大米、生火煮粥,一边等村医检查完,村医说老人只是轻微磕碰、有些低血糖时,他才松了口气。随后端来一碗温热的米粥,蹲在床边,小心翼翼地一勺勺喂老人吃下,轻声安慰:“您别担心,我在这呢,等您好点了,我再给您做点好吃的。”

几天后,孙群海心里总不踏实,老想着老人独自在家的场景。8月20日一早,他没去村委会,先拉着同事一起去了老人家里。刚进门,就看见老人摔在地上,手紧紧攥着床沿,挣扎着想站起来却没力气,声音微弱地说:“快4个钟头了,早上起来想倒水,没站稳就摔了,硬是爬不起来……”他眼圈一红,赶紧和同事一起,一人扶着老人的胳膊,一人托着老人的腿,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到竹床上,又找来枕头给老人垫好。确认老人只是腿部有些淤青、暂无大碍后,想到老人肯定没吃饭,他又快步骑电动车回家拿了新鲜鸡蛋,回到老人家后麻利地煮了碗热面条,端到老人面前。老人吃着热气腾腾的面条,突然抬头看着他,眼眶发红:“孙伢,我这辈子无儿无女,也没有孙子,你这样对我,真和我亲孙子一样啊。”这话让孙群海鼻子一酸,他笑着回应:“您把我当亲孙子就行。”
隔天中午,气温飙到36℃,地面晒得能烫脚,连路边的树叶都蔫了。孙群海趁着中午吃完午饭的时间,又拎着解暑的绿豆汤去了老人家里。刚到门口,就发现老人歪在菜园旁的土路上,手里还攥着水桶。原来老人想着菜园里的青菜该浇水了,没站稳又绊倒了。他快步跑过去,先摸了摸老人的身体,确认没有外伤后,小心扶着老人往屋里走。进屋后,见老人衣服被汗浸得透湿,头发也黏在额头上,他又找了条干净毛巾,用温水浸湿后拧干,轻轻给老人擦去满头的汗,反复念叨:“天这么热,您要浇水、要吃什么菜,都跟我说一声,我来帮您弄,千万别自己往外跑了,万一出点事可怎么办?”说着,他还把绿豆汤倒进碗里,放凉后递给老人,看着老人喝完才放心。
青春力量责任扛肩暖乡土
三次摔倒,三次及时相扶;一碗热粥、一碗暖心面条、一份解暑绿豆汤;日常里的琐碎帮衬,危急时的坚定守护,孙群海用最实在的行动,把老人当成了自家长辈,也把“为民服务”的责任,牢牢扛在了肩上。村里的邻居见他总往老人家里跑,有时会问他“你和刘老头非亲非故,怎么对他这么上心”,他笑着说:“这是我做村干部应该做的事情,刘爷爷把我当亲孙子,我也早把他当成自己的爷爷。他守着家盼侄子,我多尽点力,既能让老人住得安心,也能让他侄子在外面安心。”
如今,千岭乡毛坝村的年轻干部们,早已把这样的牵挂当成了日常。谁家老人行动不便需要代购药品,他们会主动记下药品名称、剂量,去乡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帮忙采购,还会耐心给老人讲解服药方法;谁家留守孩子放暑假没人辅导作业,他们会在下班路上轮流上门,顺便给孩子讲数学题、教写作文;村里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想起的总是这群“年轻干部”,觉得“找他们办事,比找自家孩子还方便”。像孙群海一样,这些年轻干部带着年轻人的热忱与细心,把村民的小事当成自家的大事。帮独居老人打扫屋子、陪空巢老人唠家常、给困难农户送政策讲解资料,用脚步丈量乡土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温暖每一位村民的心。
这份跨越年龄的羁绊,正随着孙群海和其他年轻干部的身影,在千岭乡的乡土间慢慢传递。田埂上,有他们帮农户抢收庄稼的身影;村口的小店里,有他们帮老人代买生活用品的声音;傍晚的路灯下,有他们陪村民们散步聊天的场景,这些细碎的瞬间,既暖了人心,也点亮了乡村的烟火气,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这些年轻干部的行动中落地生根。(通讯员 袁洁)
责任编辑:朱宜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