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玉镇:匠心雕岁月 烙笔绘传奇
——访民间工艺美术家陈春山的艺术人生
宿松融媒讯在宿松孚玉,有这样一位传奇的民间艺人,他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用精湛的技艺雕琢出一个个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他就是陈春山,艺名晨耕、默耘。多年来,他在木雕艺术领域深耕不辍,以独特的烙雕技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
1953年出生的陈春山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刻字,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早早地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68年陈春山随母亲下放农村。不久后,父亲将他送到太湖县汤沟,拜汤新元为师学习木匠手艺。这段学艺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扎实的木工基础,更培养了他对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为日后的木雕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陈春山迎来了人生的又一转折,他招工进入宿松县建筑公司,从木工、施工员一步步成长为项目经理。1987年底,陈春山踏上了出国劳务之路,前往科威特从事建筑工作。因当地工程量不足,他来到一家罗马人开办的家具厂雕花。在异国他乡,工作之余,他常常翻阅当地的报纸画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张为美国建国200周年所作的白头雕雕塑深深吸引了他,那一刻,一个想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回国后,他要雕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鹰。
回国后,陈春山立刻付诸行动,开启了边学边干的创作之路。经过不懈努力,1994年,一只集精、气、神于一身,充满大自然风韵的木雕鹰诞生了。与此同时,他还开创了集雕、烙于一身的独特技法——烙雕。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让木雕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艺术表现力。凭借这一杰出成就,1995年,陈春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这是对他艺术才华的高度认可。
此后,陈春山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他的作品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成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00年后,他的作品远销台湾等地,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与赞誉。2006年,陈春山带着自己的作品进京参展,凭借出色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吸收为会员,正式进入国家级工艺美术专业领域。
2008年,是陈春山艺术生涯中收获满满的一年。他的烙雕作品《猎影》在“2008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同年,烙雕《天畅》又斩获“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付出。2009年,陈春山结业于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和创作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陈春山不断探索与创新,他将自己的构思、梦想和愿望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在吹响号角的那一边》《鹰鸣東方》《志存高远》等烙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更承载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如今,陈春山虽已年过古稀,但他对木雕艺术的热爱丝毫未减。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默默地雕琢着每一件作品,用手中的刻刀和烙笔,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陈春山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创新与热爱的故事。他用一生的时光,诠释了匠人精神的真谛,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民间艺术的创作与传承之中。(通讯员 石玉琴)
责任编辑:杨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