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镇:田埂听风 民生作答
宿松融媒讯“省专家刚指导完病虫害防治,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同志又来查看稻穗灌浆情况,今年这百亩稻田收成稳了!”在宿松县二郎镇河岸家庭农场的田埂上,农场主老周扒开饱满的稻穗,黝黑的脸上漾着笑意。这方充满希望的田野,正是二郎镇深入开展“访企入村”专题行动的生动注脚。
技术护航: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专家上门把脉”
6月下旬,访企入村的脚步踏至河岸家庭农场,老周的烦忧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逐渐清晰——田垄间的种植技术亟待更新,仓廪里更盼着适配的优质稻种。这份迫切在6月底有了回响。省农业农村厅的电话连线如及时雨般而至,直接对接农场需求。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迅速行动,将前期筛选的优良品种与农场实际结合,一笔笔勾勒出量身定制的种植方案,让技术难题有了破解路径。如今,农场的墙上多了张醒目的“包村联户”服务卡,红底黑字间,10次上门指导的时间节点错落有致,技术员的24小时联系电话静静等候,像一枚枚承诺的印章,将帮扶的暖意刻进日常。
同样尝到技术甜头的还有种植大户李成义。7月初,他反映的水稻病虫害问题刚通过“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提交,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就带着植保手册赶来,在稻田里手把手教学。“现在有问题随时打这个电话,镇里还会根据稻子生长周期主动来指导。”李成义手机里存着的农技服务专线,正是镇里为2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制的“技术护身符”。
基建提速:让产业路通到“家门口”
“铜茶路路基完工了!再有两个月,饲料运输车就能直接开到鸡舍门口。”站在宿松县土老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鸡棚前,负责人望着不远处的施工队喜上眉梢。这个以养殖鸡和鸽子为主的合作社,曾因进出道路未硬化而陷入“养殖量大却运不出去”的窘境。镇联村干部实地核查后,将其纳入“访企入村”重点督办事项,推动“铜茶路”项目加速竣工。
在石咀村,洪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油茶加工厂外,4盏路灯正在紧锣密鼓地采购中。“以前工人晚上加班回家要摸黑,现在镇村干部现场勘查后,不仅定了安装方案,还承诺全程跟进施工。”合作社负责人洪鹰翻看着项目进度表,上面详细标注着从勘察到验收的每个时间节点。
水利设施短板正加速补齐。针对柏松家庭农场反映的许屋塘蓄水不足问题,镇水利站联合卓岭村包片干部三赴现场,不仅及时组织清淤、协调当季灌溉用水,更将其纳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申报库。“县水利局已承诺在2025—2027年改造项目中优先纳入,我们正同步协调临时灌溉方案。”镇农业农村办主任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列着全镇12处水利设施的整改清单,每一项都标注着推进节点与责任分工。
民生升温:把服务送到“心坎上”
“王医生又来测血压了?真是比自家孩子还贴心!”二郎镇敬老院里,82岁的张大爷拉着家庭医生的手不肯放。这是镇卫生院8支医护团队开展包村入户服务的寻常一幕,今年以来已累计为1956名高血压患者、513名糖尿病患者提供“面对面”随访服务。而年初投入使用的急诊急救站,更是让像张大爷这样的老人多了份健康保障,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60余次应急救援。
教育领域的焕新同样令人瞩目。上交所300万元捐赠资金注入二郎中小新校区,无线网络、智能监控与校园广播织就全域数字网络,班班通多媒体终端与智能扫描仪让教学指令高效流转。150万元专款用于教学办公及厨房设备焕新,崭新厨具与升级设施点亮学习生活细节。20余万元公用经费雕琢校园文化,水电安全改造与校园ip细节打造,让育人空间更显温度。二郎初中的改造同样扎实,6.8万元维修金让旧教学楼焕新,10.8万元为18间教室换“明眸”,40万元升级的运动场地成为青春赛场,45万元正孕育智慧课堂雏形。“现在不仅教室亮堂了,城里老师的课还能通过屏幕传过来。”七年级学生董子悦的话语里,盛满了对教育迭代的欣喜。
从田埂间的技术指导到车间里的难题会诊,从泥泞小路的硬化改造到路灯下的民生温度,二郎镇的“访企入村”行动正以“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办结反馈”的闭环机制,把一个个“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据统计,自专题行动开展以来,全镇共走访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家,收集问题12个,办结率达100%。
“群众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好的答卷。”二郎镇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访企入村”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干部下沉一线、问题浮出水面、服务紧跟到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续写更多为民办实事的精彩篇章,让民生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通讯员 余洁)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