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镇铜铃村:民情日志“记”初心 精准把脉“解”民忧
宿松融媒讯“张奶奶,您上次说的水管破损问题,维修工明天就能来修,材料都准备好了。”近日,二郎镇铜铃村党总支书记吴桂红拿着民情日志本,再次来到村民王娟家中回访。这本写满字迹的日志本,如今已成为铜铃村连接干群、服务群众的“暖心纽带”。
走村入户,“小日志”记准“百姓事”
“以前村民有诉求时,要么等待村干部上门,要么亲自跑到村委会,有时难免会耽误事。”铜铃村党总支书记吴桂红介绍道,“自我进村以来,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将老百姓反映的事项逐一记录在本子上。在我的带动下,村两委的其他成员也逐渐养成了这一习惯。”
从田间地头到村民院落,村“两委”成员不仅记录村民的生活难题,还收集产业发展建议。在日志本上,既有“蜈地组吴新华户稻田灌溉问题”“郭口组留守儿童邓盛辉需要课外书籍”的民生小事,也有“建议盘活闲置厂房发展农产品加工”“希望组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的发展诉求。截至目前,日志本已记录各类诉求300余条,其中现场解决的“微心愿”就有91条。
“现在村干部经常来家里坐,问我们缺什么、盼什么,感觉心里特别踏实。”正在家门口晾晒稻谷的村民郑立成说,前几天他随口提了句“村口道路坑洼影响农机通行”,没想到第二天就有施工队来修补,这效率让他特别惊喜。
闭环办理,“小日志”办成“民生事”
“民情日志不能只记不办,得让每个诉求都有回音。”在铜铃村每周一次的民情分析会上,村“两委”成员会逐一梳理日志本上的诉求,按照“简单事立即办、复杂事合力办、疑难事向上办”的原则分类推进。
针对日志中记录的“稻谷种植户缺技术”问题,村“两委”很快对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邀请专家开展病虫害防治专题培训,还组织种植户到周边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得知“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保认证”,村“两委”主动上门,手把手教老人操作,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跑腿;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发展难题,村“两委”通过日志收集的村民建议,决定利用村内闲置校舍打造农产品直播间,帮助村民销售茶叶、土鸡蛋等特色产品,目前已带动10余户村民增收。
为确保诉求落地,铜铃村还建立“记录-分类-办理-反馈-回访”的闭环机制,每个诉求都明确责任人与办理时限,办结后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截至目前,日志中记录的诉求办结率达90%,剩余未办结的诉求均已制定推进计划并向村民说明。
党群连心,“小日志”凝聚“鱼水情”
“多亏了村里的这些干部,我家孩子的学费才有了着落。”村民吴大姐的丈夫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让她犯了难。村委委员汤芳将她的情况记在日志本上后,村“两委”迅速为其申请低保补助,还联系爱心企业捐赠助学金,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如今,吴大姐主动加入村里的志愿者队伍,帮助走访队员记录民情、传递信息。
在铜铃村,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曾经“门难进、事难办”的抱怨少了,“有困难找干部”的信任多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高了,大家主动出谋划策,共同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截至目前,已有53名村民通过民情日志反馈的渠道,加入到村级志愿服务队伍中,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通讯员 朱林燕)
责任编辑: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