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岭乡:农妇二十余年守护病残丈夫,用爱撑起一个家
宿松融媒讯 张艳兰,程岭乡纱帽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今年五十二岁的她,头发已悄悄染上霜色,脸上刻着风霜的痕迹。近二十载光阴,她以瘦弱的脊梁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相爱多年的丈夫因脑梗导致残疾,生活难以自理;一双儿女从懵懂学童到步入大学校园,全靠她一人含辛茹苦拉扯长大。
命运的伏笔,埋在2004年的那个深秋。家里两个孩子刚背上书包没几天,丈夫从地里回来就喊头晕。张艳兰以为是累着了,熬了碗姜汤给他灌下去。“那时候哪懂啊,孩子学费还没凑齐,地里的活儿堆着,谁当回事?”她坐在小卖部塑料凳上回忆着过去,手指摩挲着褪色的围裙边角,眼里隐隐有泪光闪烁。那时的她,尚不知这轻微的眩晕,竟是漫长苦难的序章。
真正的天塌在2009年的一个春天,节日的喜气尚未消散,丈夫却突然栽倒在地,人事不省。两次脑溢血、一次脑梗……救护车呜哇呜哇地拉到医院,一住就是大半个月。张艳兰把孩子托付给邻居,自己卷着铺盖睡在医院走廊。每天天不亮就去排队买饭,夜里帮丈夫擦身、按摩僵硬的腿。医生说:“怎么不早来就医?这病落下根了,以后得人伺候。”她攥着丈夫冰凉的手,眼泪砸在床单上:“有我一口吃的,就饿不着你。”
2015年前后最是难熬。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面临中考,一个冲刺高考,正是人生的关键时刻。而丈夫的病情,却像被彻底戳破的皮球,轰然倒塌——他一度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双手双腿僵直如木棍,连翻身都成了奢望,落下了终身残疾。生活的重担,如同千斤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她一人肩上。自那以后,张艳兰每天先为丈夫擦洗身子、更换尿布,再熬粥喂药,随后匆匆下地或奔走于零工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在照顾病人、养育子女、维持生计的循环中高速运转。直到近几年,丈夫的身体在精心照料下总算稳定了些,一双儿女也相继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有了自己的工作,那压在她心头二十多年的巨石,才终于有了松动。
沉重的劳碌压弯了她的脊背,却从未压垮她心中的火焰。她始终深信:“多做好事,多行善举,终有善果。”即便自己身处困境,也从未吝啬向他人伸出援手,是当地公益协会的老成员。即便自家灶台常冷、米缸见底,她仍将热腾腾的饭菜端给隔壁村独居的邓奶奶,为村里孤苦无依的留守儿童多添一份照料,每逢垃圾清理或帮扶孤寡的志愿活动,她总是第一个卷起袖子冲在前头。日子久了,乡亲们赞她“心眼实在”,而这份不求回报的善念,在潜移默化中,如春雨般无声地浸润着乡邻的心田,生活也渐渐在互助的暖意中变得有声有色了。
如今,在夫妻俩经营糊口的小卖部里,邻里乡亲常多有关照。而丈夫张玉友虽腿脚不便,双手也因神经损伤而颤抖,却总在小卖部柜台后笨拙地翻动账本,用歪斜的字迹记录每一笔收支,竭力减轻妻子的负担。当张艳兰忙碌时,他常静静望着妻子穿梭的身影,浑浊的眼里盛满心疼与感激——这对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感情在这漫长的磨砺中愈发醇厚,二十多年来他始终愧疚于拖累妻子,常在深夜偷偷抹泪。这么多年里,夫妻俩从未红过脸,她总习惯性地拍拍他的手背,笑着说:“你在这儿,家就完整。”而他则会笨拙地整理着货架上的商品,低声回应:“歇会儿,别太累。”这份相濡以沫的扶持,早已超越了病痛的阴霾,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沉淀为最厚重的情义,无声地诉说着“年少夫妻老来伴”,这最朴素也最动人的誓言。
从2004年丈夫第一次头晕腿软,到后来的终身残疾,张艳兰没离开过一步。孩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丈夫住院、复发、瘫痪、复健,她硬是咬着牙把家撑了起来。村里人常说:“艳兰家不容易,可从没听她抱怨过。”她只是笑笑:“过日子嘛,谁家没点鸡毛蒜皮的?熬过去,天就亮了。”(通讯员 张慧敏)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