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岭乡龙安村:党建引领聚民心 三治融合促振兴
宿松融媒讯 “以前白天忙着种地,政策啥的根本没时间了解,现在晚上到邻居家院子里就能听课,还能攒积分换洗衣粉,这样的夜校咱老百姓喜欢!”程岭乡龙安村村民手里攥着刚兑换的日用品,笑着向记者说道。这一受欢迎的场景,正是龙安村创新推行“夜校传声、庭院增彩、矛盾清零”三大行动结出的硕果。
龙安村党总支书记肖素平,这位获评“皖美村支书”的基层带头人,不仅用“绣花功夫”破解了乡村治理的诸多难题,更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构建起可复制的工作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针对村民白天务工、政策知晓率低的痛点,我们琢磨着把课堂从村部搬到村民院落,打造了‘龙安夜话’夜校品牌。”肖素平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夜校团队可不简单,由乡、村干部,乡贤骨干、农技专家共同组成,还会围绕村民的三类需求定制课程。“像医保报销、耕地保护这些民生热点,我们用方言拆解政策条文,村民一听就懂;村里种香菇、火龙果、水稻的多,我们就搞‘田间课堂+夜间复盘’,白天在地里教技术,晚上在院子里总结问题;移风易俗、安全防护、秸秆禁烧这些内容也不能少,都是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为了提高村民参与度,龙安村还实行“积分奖励制”,村民听课就能累积“和美积分”兑换日用品。据村干部统计,去年以来夜校已开展活动32场,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政策入耳、思想入心”。
程岭乡驻龙安村的包片干部杨梁亮也对夜校赞不绝口:“‘龙安夜话’把政策送到了村民心坎上,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政策知晓率,还拉近了干群距离,为乡村治理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环境治理方面,龙安村以“小庭院”撬动“大治理”,构建起“评比+激励+示范”的美丽庭院创建体系。
“我们成立了由老党员、乡贤、妇女代表组成的评审组,制定了‘庭院整洁、绿化达标、家风文明’三维评分标准,连‘五小园’建设、旱厕改造这些细节都列成指标公示上墙,确保评比公平公正。”肖素平说。更创新的是,村里推行“积分+信用”双重激励,获评的庭院会授予定制门牌,还能按等级兑换电饭煲、食用油等物资;积分靠前的农户会纳入信用村建设红榜,享受金融机构低息贷款等礼遇。同时,村里还设立“红黑榜”公示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以前村里有些地方堆着陈年垃圾,残垣断壁也影响村容,自从搞了庭院评比,大家都主动收拾院子了。”下肖冲组村民张大姐指着自家焕然一新的庭院说,“我们组通过评比,清运了20车陈年垃圾,拆除了16处残垣断壁,还新增了200株绿化树,现在村里环境别提多好了!”
目前,龙安全村已建成美丽庭院26户,形成了“党员带头、户户参与、比学赶超”的整治氛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治理,矛盾化解是关键。我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了‘网格排查+多元调解+闭环督办’的矛盾化解机制,努力实现矛盾源头化解。”肖素平介绍到。
龙安村将全村划分为30个网格,由党员网格员每周入户收集诉求,建立详细台账。针对宅基地边界、土地流转等常见纠纷,组建“村两委+老党员+司法所”调解队,采用“情感疏导+政策解读”双管齐下的模式,积极化解群众纠纷。
“今年王湾水库周边农户因为灌溉用水起了争执,调解队当天就到现场了解情况,仅用1天就制定出分水方案,还同步开展农田水利政策宣讲,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周边农户都学到了政策知识,真正做到‘化解一起、教育一片’。”参与调解的老党员曹胜平回忆道。
“龙安村的治理实践,是小举措撬动大治理的关键经验。”程岭乡党委书记张小妹对这一治理模式给予高度评价,“龙安村的治理经验‘低成本、可操作、能持续’,目前已在程岭乡全面推广,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宝贵的治理范本,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推广这一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通讯员 高健)
责任编辑:朱宜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