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倌”变身巡护员:程岭乡纱帽村探索湿地保护与民生共生的新路径
宿松融媒讯 初秋时节,漫步在程岭乡纱帽村的泊湖湿地,水草丰茂的滩涂上白鹭翩跹,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清风吹散了白日的炎热。村民三三两两在湖边步道上散步,惬意非凡,举着手机记录下美好的生态画卷。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村民散养家禽、垃圾遍地的场景?如今,通过“养鹅户变巡护员”的创新实践和全民参与的河湖治理志愿活动,纱帽村实现了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兴水”的生态蝶变。
“以前村里的养鹅户,家禽在湿地随意放养,粪便污染水质,水草也被破坏得七零八落。”纱帽村村干部孙宏宇回忆道。“那时候,湖面漂着塑料袋,岸边堆着杂物,每年飞来的候鸟和家禽在湿地里争夺食物。”
“我从1988年起就一直在湖边上散养鹅,收入也不怎么高,勉强维持家用。”养殖户张友益说:“现在和政府签约成为巡护员,每年补贴12000元,再在周边做点零工,收入不比以前少。”
2024年,程岭乡启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训,引导养鹅户转型为专职巡护员。如今,张友益每周骑着电动车沿湿地巡查,清理漂浮垃圾、劝阻违规垂钓,成了泊湖的“活地图”。“以前觉得湿地就是自家菜园子,现在明白了保护湿地就是守护子孙的饭碗。”他感慨地说。
这场生态保卫战并非“单兵突进”。纱帽村创新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模式,将湿地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成立“党员护湿队”“乡贤监督队”,动员村民参与“清垃圾、清污水、清岸线、清船只”行动。每周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湿地小卫士”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湖畔,累计劝阻破坏湿地行为20余起,清理垃圾40余吨。
村民张奶奶说:“以前定居在城市的孙子孙女都不愿意回老家,嫌弃湖边总有一股味道。现在一到寒暑假就抢着回来,每天吃完晚饭就带着他们在湖边散散步,讲述着他们父辈的故事,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纱帽村湿地的这一改变是程岭乡实施生态立乡战略的缩影。”程岭乡党委书记张小妹表示。“我们将立足于‘十五五’规划,做好‘湿地保护+生态利用’文章,把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为程岭乡人民打造更美好的幸福家园。”
如今泊湖湿地,水草摇曳生姿,白鹭、翠鸟常年在此嬉戏,候鸟迁徙期成群的雁鸭等珍稀水禽在此集结,景象壮观,鸟类活动丰富多样,宛如一个永不谢幕的自然剧场。村民们拍摄的候鸟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着越来越多生态摄影爱好者。从“垃圾遍地”到“观鸟胜地”,从“散养破坏”到“全民守护”,纱帽村的湿地保护之路,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通讯员 高健)
责任编辑: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