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乡村教育三十载 一盏不灭的“燃灯”
宿松融媒讯 李杨,男,中共党员,现任趾凤中小副校长、党支部组织委员,自199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扎根在趾凤乡山区学校,为学生、为教师、为学校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就像一盏不灭的“燃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1992年,李杨老师初次踏上宿松乡村小学讲台时,脚下崎岖的山路和简陋的瓦房教室便成了他生命里最深刻的印记。吴河小学那时隐于深山,教室是斑驳老旧的瓦房,雨水滴漏常打湿课本;唯一通往外界的泥泞小径,连自行车都难以骑行,只能凭一双脚每日丈量艰辛。就在这艰苦的起点上,李杨心中那团对教育执着的火焰却燃得更旺了。他深知:崎岖的山路尽头,是孩子们通往未来的唯一桥梁;漏雨的瓦房之下,正孕育着改变命运的可能。这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
当1996年李杨在向阳小学被委任为村小校长,肩头骤然压上更重的责任。他不仅白天在教室中倾力教学,夜晚更在扫盲班与“普九”夜校的微弱灯光下俯身耕耘。灯火摇曳中,他带领乡亲们用粗粝的手指笨拙却认真地描摹一个个汉字,那些从未接触过书本的成年人在他耐心地指引下,第一次领略了知识的温度。正是这些不倦的夜晚,让趾凤乡的“两基”工作最终结出丰硕成果,成为全县的典范。校园之内,他更是以校为家,精细管理,学校多次被评为“管理优胜单位”。面对山区贫困家庭孩子随时可能辍学的困境,他默默地从自己本不宽裕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一次次垫付学费——那微薄的薪水在孩子们眼中,却是支撑他们命运天平免于倾覆的磐石。
2000年,李杨走进中心小学,加入学校行政队伍。纵使身兼数学教研员、办公室主任等职,他仍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从未离开过毕业班的数学讲台。他深知课堂才是教育者的根脉所系。他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下,他又化身年轻教师的引路人,以真诚和智慧为他们拨开教学路上的迷雾。许多年轻教师在李杨的悉心指导下迅速成长,多年后提及他,言语间仍充满由衷的感念。他的课堂是思维的原野,教研活动是智慧的碰撞场——2008年被正式任命为副校长时,他早已是师生心中公认的领航人,同年更被授予“宿松县首届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李杨毅然响应“千干下基层”号召,奔赴凉亭镇紫庵村。三年间,他脚踩泥土,风雨兼程,踏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路,叩响了每一户人家的门扉。晨曦微露出发,披星戴月归来,磨破的鞋记录下他丈量民情的长度。他耐心倾听村民的愁苦与期盼,在田间地头、在农家院落,将党的政策化作温润人心的甘泉。他深知,真正的扶贫需要走进人心深处。他的汗水浇灌在紫庵村的土地上,最终结出信任与改变的果实——2018年,他被光荣评为“宿松教育十大人物”,这份荣誉是对他“心入”基层的最高礼赞。
自2008年担任副校长至今已逾十七载,职务虽未曾变动,但李杨心中的教育之火从未黯淡分毫。他分管的营养餐工作,关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事无巨细,从食材采购源头到餐盘温度,严格把关,只为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让家长放心、师生满意。他守护的安全防线,更是校园里无声的铜墙铁壁,多年如一日保持安全“零事故”的记录。他负责的党建工作,考核年年优秀,如同火种点燃了全校教师对事业的热忱与忠诚。
李杨老师常说:“三十多年了,初心不敢忘,也从未丢。”从当年瓦房教室中那盏照亮童稚脸庞的煤油灯,到如今在更广阔平台上守护师生安全与健康的责任之灯,李杨老师三十三载的坚守,早已化身为乡村教育的一盏精神之灯。
这盏灯的光,源于对教育本真的敬畏,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在岁月无声的河床里,他用生命默默耕耘,将无数微小的烛火汇聚成一条精神的星河——不仅照亮了乡村孩子前行的路,更在无数人心中刻下了“好人”最温暖、最隽永的注解:他燃烧自身的光热,只为让更多生命在贫瘠中依然得以丰盛生长。(通讯员 姜忠庆)
责任编辑: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