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做好融合文章 持续擦亮“诗意山水 滋味宿松”品牌

【 字体:    稿件来源: 融媒体中心  作者: 刘正平   时间:2025-11-10 11:34:42   

  宿松融媒讯 当博物馆的汉服雅韵撞出文化流量,当松兹二十四首的脚手架撑起旅游骨架,当白崖寨的雨雾赛道跑活体育经济——宿松深化农文旅体商融合,让“诗意山水 滋味宿松”品牌愈发鲜活。在“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先行区”的征程中,如何让文化活化不局限于单次活动、旅游项目不止于硬件建设、体育赛事不流于短期引流,真正实现深度协同,让品牌影响力持续发酵、融合效益长效释放?答案,正藏在宿松一场场深耕实践的探索里。

  “双节”假期的宿松县博物馆,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高冷”的文物陈列地。古筝声里,超1000人次汉服爱好者穿梭展厅,“月满华裳・古韵中秋”汉服节让文物与传统节令撞出火花;博物馆前坪的草坪婚礼,首次将公共文化空间融入现代生活仪式,近200名市民游客驻足送上祝福;连演多场的黄梅戏展演更吸引超2000人次戏迷,从垂髫孩童到银发长者座无虚席——这场“文化盛宴”最终交出了累计接待观众4054人次、同比增长19.39%、单日最高客流破千的亮眼答卷,让博物馆一跃成为区域文旅新地标。

  “我们就是要打破静态展陈的局限,让文化‘潮’起来、场馆‘活’起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从“汉服+音乐+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到“非遗黄梅戏进馆”的在地文化传承,再到“草坪婚礼”的空间功能创新,每一项设计都紧扣县文旅体局“加强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工作部署。

  如果说博物馆是宿松文旅的“软实力”,那么松兹二十四首项目便是撑起发展的“硬支撑”。在二郎河流域和美乡村示范带的核心区域,这个总投资约3.6亿元的项目正以“抢工期、提进度”的姿态向前推进——目前8栋主体已封顶,7栋主体施工与6栋基础建设同步开展,更创新性地将外立面装修、精装修与主体工程并行,为后续运营提前铺路。“不只是建房子,更是要把宿松的乡村文化、历史底蕴装进项目里。”项目负责人郭青山的话,恰是对县文旅体局“推动‘四老’变‘四新’、做好‘四场’文章”思路的实践。

  未来这里将建成集民宿、独立餐厅、商务会议洽谈于一体的文旅片区,既能承接博物馆引流而来的文化游客,又能实现“农房变客房、田园变游园”的转型,预计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2400万元、新增300个就业岗位。

  文化聚人气,旅游筑基础,体育则成为激活流量的“关键一环”10月19日,2025中国诗歌之乡山径赛(宿松白崖寨站)的鸣枪声在雨雾中响起,500余名越野爱好者穿越“南国小长城”,赛道串联起元朝古寨石墙、《黑神话:悟空》取景地“攀龙门”,让跑者在运动中触摸“中国诗歌之乡”的千年文脉。

  这场赛事的成功,离不开县文旅体局“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高规格承办赛事”的统筹保障。“赛道里有自然风光,还有文化故事,赛事组织也周到!”20公里云履组女子组冠军崔秋雨的称赞,道出了赛事的核心魅力。更可喜的是,参赛选手张煊三赛后直接定下行程:“要去小孤山看风景、吃宿松鱼宴”,实现了“赛事流量”向“旅游消费”的有效转化——这正是文旅体局“以赛事为纽带,推动文体旅融合”的初衷,此前腾勃中式台球职业联赛总决赛等赛事的成功举办,也早已为宿松积累了“赛事 + 文旅”的成熟经验。

  “文化铸魂、旅游筑基、体育引流,三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县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经开区、高铁新区、省际毗邻示范区先行区、湖区、山区、城区六大板块,加快推动“四老”变“四新”,做好“四场”文章,深化农文旅体商融合,加强新业态、新项目、新场景招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持续擦亮叫响“诗意山水 滋味宿松”品牌。(融媒体记者 刘正平)

责任编辑:陶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