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滋养华夏大地,孕育灿烂中华文明。然而,长期无节制开发利用,使长江生态系统受损,渔业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站在民族永续发展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推动长江大保护的关键举措,对恢复长江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富集,曾栖息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170多种为长江特有,堪称天然生物宝库。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粗放发展模式破坏长江生态。过度捕捞与非法捕捞猖獗,电捕、迷魂阵、密眼网等非法渔具滥用,严重干扰鱼类繁殖周期和种群结构;同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大量排入,使长江生态环境恶化。
相关统计显示,长江“四大家鱼”资源量仅为历史水平的0.3%,白鱀豚、白鲟、鲥鱼等5种珍稀水生动物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仅存约1000头,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降至“无鱼”等级,水产品年产量不到10万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0.15%。这些数据凸显长江生态系统的严峻形势,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全面实施,已初见成效。《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土著鱼类193种,比2020年增加25种;长江干流科研监测的单位捕捞量比上年增加20%。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长江刀鱼溯河洄游至洞庭湖,到达历史最远分布水域;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了两个等级。这些成果表明,禁渔政策为长江生态恢复提供了宝贵机遇。
长江十年禁渔,涉及长江流域“一江一口两湖七河”等重点流域,11.1万艘渔船、23.1万名渔民退捕上岸。妥善安置退捕渔民,解决其生计问题,是禁渔工作重点,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
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实施多元化安置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助力渔民转产转业。安徽省宿松县采取“统建、统购、自建、自购、租赁”等多元化安置政策,还设立公益性岗位,开展针对性就业培训。通过这些举措,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超99%,基本实现“应帮尽帮、应就业尽就业”。
从全国来看,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中央和地方累计落实禁捕退捕补偿补助资金272.31亿元;约16万名有就业能力和需求的退捕渔民成功转产就业;约22万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在民生保障方面,长江流域各省市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湖北省按标准测算并补助退捕渔民社会养老保险金;湖南省湘阴县对不同类型渔民分类制定退捕生活保障政策,加大贫困渔民低保救助力度,组织渔民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截至2023年底,15.4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转产就业,22.1万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1万名已领取养老保险待遇,4万余人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些举措切实保障了退捕渔民生活,为禁渔政策实施奠定了基础。
长江十年禁渔,不仅是生态保护,更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摒弃竭泽而渔的短视发展模式,蕴含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从生态价值看,长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稳定对维护全国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十年禁渔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守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稳固国家生态根基。
从经济价值讲,健康的长江生态系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禁渔初期渔业经济可能受冲击,但长远看,随着渔业资源恢复,生态渔业、渔业旅游等新兴产业将蓬勃发展。估算显示,禁渔十年后,长江渔业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将增加约500亿元,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从社会价值说,禁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与渔业紧密相连,保护长江生态就是守护文化源头,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同时,禁渔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根本利益,营造社会和谐稳定氛围,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
长江十年禁渔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非法捕捞屡禁不止:部分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在禁渔水域非法捕捞,手段愈发隐蔽。一些非法捕捞行为因缺乏法律依据难以惩处,特殊人群抗拒执法也给禁渔工作带来隐患。
生态恢复困难重重:长江生态系统恢复漫长复杂,虽水生生物资源有所恢复,但长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仍为“较差”,许多珍稀水生生物未进入良性循环。气候变化、上游水利工程建设等增加了生态恢复难度。
渔民发展压力较大:部分退捕渔民就业质量不高,灵活就业占比大,收入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禁渔时间推移,渔民面临技能过时、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创业也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等困难,需政府加大支持。
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执法效能: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非法捕捞行为界定和处罚标准,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深化多部门协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执法精准度和时效性。
推进生态修复,筑牢生态根基:加大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加强珍稀物种保护研究,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巩固安置成果,助力渔民发展: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建立帮扶长效机制,解决渔民就业创业困难。
长江十年禁渔是关乎长江生态和民族永续发展的持久战,需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推进长江禁渔工作。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长江将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为中国梦提供坚实生态支撑,让长江的生态、经济、民生之福代代相传。(通讯员 胡中游)
责任编辑: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