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部门 >正文

宿松:传承“十人团”精神 续写新时代平安答卷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公安局  作者: 孙春旺   时间:2025-07-28 16:49:26   

  宿松融媒讯 在宿松县公安队伍那浩渺的记忆长河中,抗敌“十人团”的英勇传奇,似一座熠熠生辉的不朽丰碑,于岁月的洪流里,被虔诚地代代传承。

  年过九旬的离休干部王振寰,仿若一位执着的历史追光者。早在40多年前,他便毅然投身《宿松公安史资料汇编》的编撰之旅。凭借着对真相的不懈追寻,他穿梭于往昔的时光碎片之间,走访调查,挖掘史料。最终,以一篇《抗敌“十人团”:一把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如拨云见日般,让那段尘封已久、热血贲张的抗战岁月,重新焕发出璀璨光芒,为宿松公安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站在宿松县复兴镇占峦村的土地上,王振寰老人的目光,穿越时空的迷雾。他感慨地低语:“从前啊,这里满是随风摇曳的芦苇,一片荒芜之景。”如今,眼前笔直如矢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漂亮小洋楼,以及阡陌纵横的整齐耕地,与往昔的荒凉形成了如梦如幻的鲜明对比。他向宿松县公安局副局长高振兴,缓缓倾诉着那段被岁月掩埋的故事。

  回溯到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在宿松县江、湖游击根据地党政组织的引领下,抗敌“十人团”如同一束划破黑暗的曙光,应时而生。虽名曰“十人团”,但其建制灵动多变,成员少则三人,多则二十有余。他们深深扎根于泊湖之滨、长江之畔,恰似一把寒光凛凛的锐利尖刀,径直插入敌人的心脏地带。

  “十人团”的成员们,肩负着诸多沉重而伟大的使命。搜集情报,如同敏锐的猎鹰洞察猎物;站岗放哨,似忠诚的卫士守护家园;联络交通,像坚固的桥梁连接各方;维护治安,若巍峨的高山稳镇一方;筹备后勤,犹坚实的后盾提供保障;协助作战,如勇猛的战士冲锋陷阵。随着斗争的烽火愈燃愈烈,组织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十人团”,逐渐发展壮大为村团、分团和区团,宛如涟漪般层层扩散。不仅如此,他们还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儿童团、妇联会纷纷投身战斗的洪流。儿童团如灵动的燕子,活跃在乡间传递情报;妇联会则以独特的暗号,如隐秘的密码,进行预警排查。1942年,黑暗的阴影笼罩,面对敌人的残酷扫荡,30余名“十人团”成员不幸落入敌手。敌人的烧杀抢掠,如肆虐的狂风,却未能动摇他们如磐石般的意志,反而如淬火的钢铁,激发出他们更为坚定的反抗决心。

  “十人团”组织在宿松县沿江及湖区一带落地生根后,宛如一座源源不断的情报宝库,为游击队提供了无数至关重要的军事信息。游击队长杨庆堂,借助当地“十人团”的力量,如同拥有了一双洞察敌人的慧眼,搜集到宿松县下仓到许岭一线的国民党军事情报。“十人团”团员蒋清炉,受游击队的重托,如深入虎穴的勇士,打入日伪内部担任王营保保长。每次向日伪运送摊派的粮草等物资时,他都会提前通过“十人团”,将消息传递给游击队,使得物资在途中如瓮中捉鳖般多次遭到伏击拦截。李家湾农民李应杜,加入“十人团”后,主动如忠诚的猎犬,向团部报告驻村东一个伪军班的情况,并亲自带领游击队,如猛虎下山般歼灭该伪军班,缴获机枪一挺、步枪五支,随后自己也毅然投身游击队的行列。

  各地“十人团”传来的情报,如同给游击队注入了智慧的力量,让他们能够敏锐地抓住战机,如猎豹般主动出击,生擒汉奸。曾有一次,接到“十人团”的情报,得知驻坝头的“二鬼子”(建国军)常在夜间外出骚扰百姓。游击队闻风而动,立即派谢子连、蒯文经、杨宽甫、胡达泉四人,如暗夜的幽灵,前往坝头港守候。当晚,他们悄然跟踪三个汉奸兵至洲头一家赌博场所,当场犹如神兵天降,抓获两人,一人侥幸逃脱,缴获手枪三支。次日,谢子连在小孤山独自执行任务时,命运的齿轮转动,遭遇一个班的汉奸兵在孤山渡口清查,其中一人正是前一晚从赌场上逃脱的漏网之鱼。两人狭路相逢,谢子连不幸被捕。汉奸兵押解谢子连回驻点途中,被放牛的儿童团敏锐发现,儿童团如传递烽火的使者,迅速报告游击队。游击队分队长丁忠恩即刻带领蒯文经等人,化装成朴实的老百姓,如疾风般追至大王庙,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中途成功截救谢子连,并缴获汉奸兵慌乱逃跑时掉落的一包钞票。

  又一次,“十人团”的情报传来,土匪王大方在江心八宝洲赴宴。丁忠恩带领孙冠英、蒯文经、范忠才等人,组成手枪班,如破浪的蛟龙,划船前往八宝洲,一举生擒土匪王大方,缴获一批武器。紧接着,丁忠恩又带领一个手枪班,过江到乌挡,如猎鹰扑兔般活捉彭泽县日伪维持会长余春甫,并将其押回王营。自此,游击队在“十人团”的有力支持下,威名远扬,令日寇和汉奸闻风丧胆,如同惊弓之鸟。

  宿松解放后,众多“十人团”成员带着抗战的荣耀与精神,加入公安队伍,将那炽热的抗战精神,融入维护社会治安的全新使命。这份精神,如跨越时空的璀璨星辰,持续照亮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宿松公安人。

  “‘十人团’不畏牺牲、依靠群众的精神,是我们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谈及传承抗战精神实践时,从警30余年的宿松县公安局政工室副主任孙长江如是说。这种精神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今年上半年,全县派出所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600余起,化解成功率达98%。

  宿松县公安局副局长高振兴表示:“历史不是符号,而是照亮前行的火炬。”在“十人团”精神指引下,宿松县公安机关创新“脚板警务+智慧防控”模式,建成覆盖城乡的2500余个监控点位,实现刑事警情连续三年下降。

  如今,在当年“十人团”战斗过的地方,笔直的水泥路代替了芦苇荡,智能化警务室取代了游击据点。但不变的是公安民警扎根群众、守护平安的初心。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续写着新时代的平安传奇。(通讯员 孙春旺

责任编辑:姚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