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当青年读书遇上文物砚台
宿松融媒讯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在古代,砚台是文人雅士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从古老的秦汉研墨石器,到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名砚,它们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一些文人雅士会在砚台上刻字、题诗,赋予砚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当时青年读书人的志趣和情怀。
宿松博物馆里文物砚台的材质、工艺、造型等,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下面介绍宿松博物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砚台以飨读者。
1.瓦砚
宿松馆藏隋唐箕形瓦砚(图1),长5.8厘米,口宽12厘米,高2.5厘米,三级文物。1987年宿松县发掘(出土)。瓦砚是由殿瓦改制而成的,瓦身如半筒,背磨平即可研墨,再雕出砚池和一些简洁的纹饰,即可为砚,有地名称砚瓦。唐代贯休的《砚瓦诗》:“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指的便是瓦砚。
2.石砚
宿松馆藏宋抄手石砚(图2),长11厘米,宽6厘米,高2.3厘米,三级文物。砚呈长方形,用灰质页岩雕琢而成,池面自池口向后倾斜。1985年在宿松县孚玉镇韩岭村元湾组出土。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其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抄手砚为宋代所特有,它不同于任何朝代的任何砚台。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大史砚的。
3.瓷砚
宿松馆藏明萬曆青花瓷砚(图3),长7.5厘米,宽4.5厘米,高3.2厘米,三级文物。器物呈梯形,上部有二个连体圆凹池,两头分别有“黄金”“書裡”字样,两边有“日用”“文房”字样,底部内凹,内中间竖排饰“萬曆拾叁玖月吉日造”字样,顶部横排饰“伍柴用”字样,白地青花釉,底沿露胎,胎呈白色。1965年在宿松县孚玉镇征集购买。
瓷砚是由瓷土烧制而成的一种砚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到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大量读书人试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十年寒窗,研磨苦读。瓷砚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大量生产,尤其是青花瓷砚,其胎质细腻,釉层晶莹,达到了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
4.端砚
宿松馆藏明龙纹端砚(图4,图5),长40厘米,20.7厘米,厚4.5厘米,一级文物。石质细密呈紫黑色,池面上端刻云龙纹,四边刻细网纹间彝鼎图,底部镌七言绝句一首,文曰:“一片花蕉出世尘,匣中依旧水云深。文章自古成知己,磨涅须多不异心。”后署“岭南观察使者陆川庞巧题”。1965年宿松县征集购买。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其石质细腻、娇嫩、温润、致密、坚实,磨墨不滞,起墨快,发墨好,所研磨之墨汁细腻油亮如漆,书写畅顺不损毫。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汽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五四正青年,读书好时光。让我们以文物砚台为纽带,以读书为桥梁,在砚中窥史,在墨里寻光,感受历史厚重与文化传承。让青年的力量,在文化的长河中奔腾不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通讯员张晓培)
责任编辑:姚翠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