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夏日洲区气象新
整治集镇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夏日的宿松洲区,处处呈现着新农村的诗意美景。 老集镇“添了光” 坝头,宿松县洲区泾江岸边的一座古老集镇,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资源禀赋极佳。无论是过去的舟楫时代,还是现在的陆路时代,它都是洲区的交通枢纽,3座形态各异的桥梁,串起了多条公路干线。
但在前两年,集镇的街区一度棚亭林立、杂乱,而且因占道经营使得道路狭窄,这些成为制约集镇发展的不利因素。
2022年,坝头集镇开始对这些棚亭进行大规模拆除。“不改善发展环境,繁华终将成为过去,也将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被遗忘的角落。”洲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曹启龙说道,但拆棚不是件简单的事,历史上启动过几次,都不顺利,有人提议缓一缓、等一等。
违章棚亭一直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堵点,通过乡、村干部艰辛推动,从2022年10月到年底,棚亭被全部拆除,群众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道路变宽了,街道变亮了,下水道同步疏通了,拆除旧处硬化成了停车位。拆除棚亭不仅“拆”出了乡、村两级干部的合力、凝聚力,也“拆”出了老集镇的新活力。看到集镇配套建设的统一样式的路灯,看到集镇被打扮得如此亮丽,当地群众及过往行人无不交口称赞。 老田地“发了光” 在下夹村,村民吴畏有近百亩优质大闸蟹养殖基地。2021年,他将村集体创办的稻虾种养基地承包下来,成立了宿松县卫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经过改造的数十块水田,探索“螃蟹+青虾+水稻”连作种养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水稻+龙虾”连作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两收”“一田三收”的产业发展目标。
“立体种养”念活了特色农业“致富经”,吴畏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的328亩荒废田地,涉及7个村民小组270户村民,让老田地“发了光”。
依托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下夹村围绕水产养殖、辣椒种植,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除了优质大闸蟹养殖基地,吴畏还建起了生态园,园里栽种了1200株桃树,有油桃、黄桃、紫桃、水蜜桃等7个品种,5月中旬开园采摘,一直可以持续到9月份。
吴畏说,今年是油桃、黄桃、水蜜桃的初产期,亩产量预计可达到900斤,亩产值能达到9000元,40亩桃树可带来36万元的经济收入。加上养殖的350亩龙虾、螃蟹和种植的水稻,一年能带来300万元的经济收入。 老屋场“沾了光” 乌池村位于洲区深入大湖的一个半岛,湖畔自然村落星罗棋布。从宿复线进入洲头乡境内,乌池村黄雀畈入口让人眼前一亮——一盏盏景观灯,白天扮靓了村庄面貌,晚上照亮了夜归之人。除了路灯的美观,村里家家户户门前还建起了微景观,同样构成了亮丽的风景线,整个村庄之美在东西两条绿化长廊中展开。
早些年,乌池村依托宿复公路,建起了一条接近1公里的移民街,街道宽阔,绿化美丽,如同城市。乌池村还有另一张新名片凤凰新村,昔日的坟草山变成花园小区,邻近两处高品质居住区的老屋场也因此一个个“沾了光”。
“乌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座无虚席,每天都有附近的老人、小孩来这里健身、下棋、看书。”有着40年教龄的退休老教师夏应宗一脸幸福地说着。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自2015年乌池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以来,热心公益事业的他就成为这里的一名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清洁卫生、整理资料、维护秩序,日复一日,默默坚守。
乌池村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重要力量,把志愿服务作为主要活动方式,将志愿精神融入文明社会治理,引领群众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有效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文明实践活动为乡村文明注入了新动能,让文明实践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新期待,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
但在前两年,集镇的街区一度棚亭林立、杂乱,而且因占道经营使得道路狭窄,这些成为制约集镇发展的不利因素。
2022年,坝头集镇开始对这些棚亭进行大规模拆除。“不改善发展环境,繁华终将成为过去,也将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被遗忘的角落。”洲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曹启龙说道,但拆棚不是件简单的事,历史上启动过几次,都不顺利,有人提议缓一缓、等一等。
违章棚亭一直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堵点,通过乡、村干部艰辛推动,从2022年10月到年底,棚亭被全部拆除,群众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道路变宽了,街道变亮了,下水道同步疏通了,拆除旧处硬化成了停车位。拆除棚亭不仅“拆”出了乡、村两级干部的合力、凝聚力,也“拆”出了老集镇的新活力。看到集镇配套建设的统一样式的路灯,看到集镇被打扮得如此亮丽,当地群众及过往行人无不交口称赞。 老田地“发了光” 在下夹村,村民吴畏有近百亩优质大闸蟹养殖基地。2021年,他将村集体创办的稻虾种养基地承包下来,成立了宿松县卫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经过改造的数十块水田,探索“螃蟹+青虾+水稻”连作种养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水稻+龙虾”连作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两收”“一田三收”的产业发展目标。
“立体种养”念活了特色农业“致富经”,吴畏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的328亩荒废田地,涉及7个村民小组270户村民,让老田地“发了光”。
依托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下夹村围绕水产养殖、辣椒种植,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除了优质大闸蟹养殖基地,吴畏还建起了生态园,园里栽种了1200株桃树,有油桃、黄桃、紫桃、水蜜桃等7个品种,5月中旬开园采摘,一直可以持续到9月份。
吴畏说,今年是油桃、黄桃、水蜜桃的初产期,亩产量预计可达到900斤,亩产值能达到9000元,40亩桃树可带来36万元的经济收入。加上养殖的350亩龙虾、螃蟹和种植的水稻,一年能带来300万元的经济收入。 老屋场“沾了光” 乌池村位于洲区深入大湖的一个半岛,湖畔自然村落星罗棋布。从宿复线进入洲头乡境内,乌池村黄雀畈入口让人眼前一亮——一盏盏景观灯,白天扮靓了村庄面貌,晚上照亮了夜归之人。除了路灯的美观,村里家家户户门前还建起了微景观,同样构成了亮丽的风景线,整个村庄之美在东西两条绿化长廊中展开。
早些年,乌池村依托宿复公路,建起了一条接近1公里的移民街,街道宽阔,绿化美丽,如同城市。乌池村还有另一张新名片凤凰新村,昔日的坟草山变成花园小区,邻近两处高品质居住区的老屋场也因此一个个“沾了光”。
“乌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座无虚席,每天都有附近的老人、小孩来这里健身、下棋、看书。”有着40年教龄的退休老教师夏应宗一脸幸福地说着。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自2015年乌池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以来,热心公益事业的他就成为这里的一名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清洁卫生、整理资料、维护秩序,日复一日,默默坚守。
乌池村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重要力量,把志愿服务作为主要活动方式,将志愿精神融入文明社会治理,引领群众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有效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文明实践活动为乡村文明注入了新动能,让文明实践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新期待,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
“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乡村振兴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乌池村党总支书记刘象林说。
(通讯员 司舜 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2023年07月19日第A06版】
责任编辑:戴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