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色名片”在江淮大地更加闪亮
有些镜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新时代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也成为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
今年,中央八项规定实施迈入第13个年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对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的一次再教育、再武装,是对纪律作风的一次再检阅、再提升。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莫道征途漫漫,轻舟已过万重山。十三年淬火成钢,短短六百余字的八项规定成为党内“铁规”,作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中央八项规定涤荡风气、振奋精神、改变中国,也在江淮大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作风改进大潮,清风正气不断充盈,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美好安徽催人奋进。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穿透力,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形成“头雁效应”,带动全党上下坚定了以优良作风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信心决心。在安徽,提到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总绕不开那句响亮的“中央带了头,我们要跟上”。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23天后,省委、省政府就制定出台改进工作作风的“省三十条”。安徽省委还立下军令状:省委常委带头学、全省干部集体学、细化措施对标学、纪检监察盯紧学、总结经验创新学。“一把手打头阵”,让中央八项规定从纸上要求变成行动自觉,让“好作风”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标配”。
近日,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中共安徽省委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13条重点举措,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开展学习教育,确保抓出高质量好效果。省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交流研讨采取“重点发言+随机点名”方式,8位省领导作重点发言,随机抽点3名同志作交流发言……从省委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一以贯之。
中央八项规定看似只涉及一些具体事情,但每一项规定都直指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都是刚性要求。这些年来,安徽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整治。
从治理公款大吃大喝、旅游、送礼等奢靡之风,到全面清理超标超配公车、超标办公用房、多占住房,从坚决整治“会所中的歪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再到广泛查处了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百姓多了份信任,也添了份信心,社风民风正持续向好。
十余年间,一个个作风建设“小微题材”的突破,成就了安徽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宏大叙事”。基层干部普遍感到,留痕迎检、填表打卡少了、身心负担轻了,回家陪家人时间多了,体育锻炼时间多了,读书学习时间多了,工作干劲更足了,人民群众也觉得我们党“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决不能成为“半吊子”工程。在我们身边,仍然有少数人因为一顿饭受到处分、因为一张购物卡挨了警告。我们还看到,有关部门始终对公车加油记录、婚丧嫁娶,甚至月饼、贺卡等“小事”紧盯不放。这种“较真”,既是“微权力”也可能酿成“大问题”的警醒,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对作风问题的清醒认知——今天松一尺,明天垮一丈。
持续发力不仅需要发扬韧劲精神,而且需要时做时变、常做常新。回望安徽这些年,从“五级书记大走访”到“三严三实”,从“两清单一办法”到今年的学习教育,变的是一茬接一茬的硬举措,不变的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正如网友所言:“八项规定能火十三年,常抓常新,靠的不是热搜榜,而是共产党人‘自己给自己动刀子’的勇气、魄力。”
徙木立信,取信于民;激浊扬清,久久为功。新征程上,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让“金色名片”在江淮大地更加闪亮,就一定能凝聚起江淮人民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篇章。
责任编辑: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