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孚玉 > 基层动态 >正文

孚玉镇:以笔为犁耕岁月 用墨香续写传承故事

【 字体:    稿件来源: 孚玉镇  作者: 石玉琴   时间:2025-07-22 17:25:12   

  宿松融媒讯 在孚玉镇工农社区,有一位72岁的老人陈金南,他用一生的时光谱写了一曲与书法相伴的动人乐章,从“文革”时期的懵懂求知,到凭借书法安身立命,他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守护并传承着中华传统书法文化,成为当地书法传承的闪耀之星。

  良师开启墨香之路

  1953年,陈金南出生在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土地上。小学毕业时,恰逢“文革”的浪潮,学业无奈中断。但命运的转折,却让他在偶然间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隔壁的罗翰章先生,虽因历史问题被管制,只能靠捡猪屎艰难维持生计,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每日坚持练字。其独特的悬肘两指捏笔运笔法,稳如泰山,甚至连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难以在扳手腕中胜过他。陈金南被这份执着深深吸引,软磨硬泡一年多,罗老终于答应传授他“气功运笔法”。这一独特的运笔方法,不仅让陈金南的书法字里行间充满力量,更成为他一生的养生之道,而罗老也凭借这份坚持,无病无灾地活到98岁高龄。

  对门的何庆松先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虽历经错划右派的波折,但他对诗词和书法的热爱从未消减。何老擅长律诗作对,其柳体书法更是远近闻名,老电影院的“人民大会堂”、老厅菜市场的“人民市场”等题字,皆出自他手。何老对陈金南的教导极为用心,不仅教他平仄、作诗时如何反复推敲,还亲自示范柳体书法的执笔、手腕与五指运用技巧,严谨的教学态度,为陈金南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磨砺中坚守书法热爱

  知青岁月和工作生涯,是陈金南书法成长的重要阶段。下放务农期间,他因一手漂亮的字被选中书写标语、宣传条幅,在实践中掌握了隶书和黑体字,开启了书法实践的大门。进入工厂成为刨工,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利用机油在水泥地上练字,用木屑洒地后清扫继续书写,柜台也成为他练字的一方小天地;后来到商业公司做营业员,依然笔不离手,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不断练习。下岗后,他随爱人定居长铺医院,生活的重担并未压垮他对书法的热爱,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投入到书法的研习中。

  为了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他省吃俭用,前往安庆菱湖公园邓石如书画馆临摹学习,常常自带馍馍和水,从早到晚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为了增强腕力,他甚至用红砖吊在手腕上练习,无论寒冬酷暑,从未间断,真正做到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将对书法的痴迷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创新笔法成就独特风格

  2004年,是陈金南书法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多年的积累和探索中,他终于悟得了淡墨枯笔笔法,并巧妙地将早年学到的气功运笔法与之结合,成功地运用到秦篆书法中。此后,他不断拓展,将这一独特的笔法融入楷书、隶书和草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陈金南在书法领域收获了诸多成果。他的作品参展宿松石莲杯书法展,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作品刊登在江西省教育期刊上,让更多人领略到他的书法魅力;在全国企事业职工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览,更是让他声名远扬。2014年,他通过网上卖字,实现了以书法养活自己的梦想,让书法不仅是爱好,更成为了安身立命的技能。

  以墨香为引,传书法之魂

  如今,古稀之年的陈金南依然每天与笔墨为伴。他的书法人生,不仅是个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从罗翰章、何庆松两位老先生那里,他习得的不仅是书法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坚守精神。而他自己,也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向世人诠释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在宿松这片土地上,陈金南用手中的毛笔,书写的不仅仅是横竖撇捺的汉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热爱书法艺术,让墨香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流淌,永不消散。(通讯员 石玉琴)

责任编辑: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