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热点 > 风采 >正文

云天岭里养殖人

【 字体:    稿件来源: 县人武部  作者:    时间:2020-11-02 16:22:18   

  ——记宿松县趾凤乡养殖专业户刘攀峰

  融媒体讯  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当地人称“云天岭”。前不久听说这里有一个养殖“高手”,他以及他的合作社成员每年散养“跑山鸡”30万只,山羊5000只,牛100多条,猪1500余头;年出售土鸡20多万只,山羊肉10多吨;猪肉30多吨,牛肉10余吨,鸡蛋数百万枚,产品除安徽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上海、广东、福建及湖北等地,年创纯收入60余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1000多人就业,村民年均增收1万至5万元不等。

  人生低谷:从大老板到“贫困户”

  1977年,刘攀峰出生在趾凤乡团林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他幼年丧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93年,初中未毕业的刘攀峰就到上海打工谋生。一开始做学徒,当木工,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收入仅糊饱肚皮;1995年转战深圳搞装潢,因为当时这个行业很来钱,刘攀峰很快积累了一些资金。继而跟人合伙开装潢公司并兼营电子产品,不久成为小有名气的小老板,资金积累越积越厚。2003年“非典”期间,他发现了一个投资小利润大的商机,制作净化隔离房出售,不久赢来了数百万元利润,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老板”。也许人生需要“坎坷”的磨砺,不久,刘攀峰斥巨资加盟了一家会所酒店,本以为会把事业做得更大,岂料经营不善、管理不当,后来关门停业,亏损达数百万元!刘攀峰一下子从“大老板”变成了“穷光蛋”,从此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出现转机:从“贫困户”到养殖人

  在大城市待不住了,刘攀峰只好回到了家乡。对他来说,一切,已经归零。他的思想也开始消沉。因为惦念深圳那么点固定资产,从2010年至2012年,他几乎啥事没做,不是在家里闷着,就是跑跑深圳;亲朋好友为他着急,妻子儿女替他担心。他开始怀疑人生了:这样苟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但回头看着为一家生活日夜操劳的妻子,再看看正在读书成长的孩子,他开始反思,是自己没有能力吗?不是!正如他的名字,他是一个敢于攀登高峰的人!绝不能因为一次挫折而自甘沉沦!!那一年清明节,他来到故乡山头祭祖,发现这里山场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就是抛荒严重,没有人来开发利用。难道不可以把它们利用起来吗?但是干点什么呢?他开始思索起来。在教书的姨妈的开导下,他决定利用山场搞养殖。于是,着手谋划起来。他找到村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村支书贺玉祥早就看中了刘攀峰这个“能人”,向他耐心解读国家扶贫新政,帮助他分析市场;村长王金龙认为城里人对山里的土鸡和土鸡蛋十分看好,如果散养土鸡,不愁没有销路。

  书记和村长的想法与刘攀峰一拍即合。于是刘攀峰开始筹集资金,先是变卖了一些固定资产,在大家的帮助下,在一个叫“云天岭”的地方围起一个100余平米的山场,购进200只土鸡苗,拉开了他的养殖序幕。

  “养鸡看似轻松,其实其中奥妙多多,弄不好也会陪个精光……”刘攀峰说。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许多人就因不懂科学血本无归。于是刘攀峰一边经营,一边加强学习。一有空,他就抱着手机了解市场信息和最新养殖动态,并积极向周边养殖能手求教技术。他独创了一种养殖方法,让鸡漫山跑着觅食,从山上跳到山下,从山下飞到山上,让它们真正成为“跑着长成的鸡”,“我饲养的鸡啄食着野外的虫儿、草儿健康成长,辅之以相应的饲料,这样鸡肉的‘野味’不是更浓?”看来,刘攀峰不但体力上肯“攀峰”,思维上也善于“攀峰”。由于思维开阔、勤学好问,刘攀峰很快熟悉了整套的养殖专业技术,让养鸡事业逐渐步入了正轨。

  靠单一的养鸡毕竟财源不广,同时对山场的丰富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刘攀峰知道。于是,他开始扩大养殖品种,开始养猪、养羊、养牛。并种植了百余亩茶树,用茶树下的草来喂鸡、喂羊、喂牛,鸡粪、羊粪、牛粪又是茶树的上好肥料,形成了一个种植养殖良好的循环。就这样,刘攀峰是事业越做越红火,在当地再次成为了一个叫得响的“老板”。

  充满希望:从“养殖人”到带动大家致富的电商红人

  “一人富不算富,带动乡亲们共同赚钱才算有本事……”刘攀峰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开始,他将孵出来的小鸡借给村民们饲养,并且出技术、包回收,让大家看到养鸡也能致富的希望。为了进一步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刘攀峰决定成立专业种养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吸引广大村民搞种植养殖。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投资300万元的“宿松县云天岭专业种养合作社”宣告成立。随后并注册成立公司,先后入股农户达60余户;公司现在承包茶园500余亩,山羊放牧面积3000余亩。纯生态养鸡基地60多个,大别山原生态黑猪养殖基地5个,牛羊畜牧养殖基地9个,扶持帮贫农户合作养殖示范户10户。如今,公司被宿松县委命名为“一村一品”示范基地。随着种养规模的扩大,亟待销售的农副产品也越来越多,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公司发展需要,刘攀峰又开始通过朋友圈及电商方式销售,这样,公司农产品及当地百姓的土特产一传十、十传百卖到了全国各地。市场越来越大,刘攀峰种养规模也越来越大,高峰期年出栏5万只土鸡,出产山羊肉、牛肉、猪肉数十吨、鸡蛋突破百万枚。通过电商帮助百姓出售的土特产包括茶叶、葛粉、生姜、冬笋和玉米等,乡亲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将自产的物品销售的全国各地。在最近的3年时间里,刘攀峰通过公司带动团林村460多人成功脱贫。(通讯员 王宇平)

责任编辑:融媒体中心 杨刘敏